他沒有贏在起跑點,只是在跨考的路上選擇不離場。
他常覺得,自己不像那些「一開始就走在正確跑道上」的人。
大學唸的科系和現在的考研方向相去甚遠,英文也只夠應付基礎對話。
家人朋友擔心、點頭嘆氣,他也懂——不是唱衰,是怕他受傷。
起步的那一年,最難的不是書本,而是比較。
他看著別人手上的參考書一本接一本,口條又流利,心裡總是悶悶的:自己像在逆風裡跑步,怎麼追都追不上。
晚上回到租屋處,桌上是一盞檯燈、一疊考古題和散落的便利貼。
手機不小心滑開,映入眼簾的是某人「上岸心得」,標題亮得刺眼,像把他推得更遠。
他知道,如果只盯著別人的速度,自己很快就會想停下。
於是換了做法:
把戰場縮小到一天。
英文不求漂亮,先求能寫。
固定每日幾篇翻譯練習,先順著脈絡把話說完,再回頭修字句。
考古題先開書練熟、再計時壓力測,錯在哪裡就把那個洞補起來。
筆記不是抄滿,而是濃縮——把同一個概念寫成自己的話,直到能在腦中自然地串起來。
他開始記錄一些微不足道的步伐:
清晨的便利商店咖啡、車窗倒影裡背單字的自己、在圖書館門口深呼吸三次才走進去的那天。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成了他對抗自卑的秩序感。
當心浮氣躁時,他就翻回那頁紙條:
「今天只要把今天的事做完。」
當然也有崩潰。
模擬測驗失常的一晚,他把筆丟在桌上,對著天花板想:「我是不是不適合?」
過了很久,他爬起來把錯誤一個一個重做。
他明白:焦慮不會因為休息一天就消失,
但會因為看見自己把某件小事確實完成而安靜一點。
時間往前,步伐從踉蹌變得穩。
他在讀書會裡,學會把複雜理論講成白話;
在計時練習裡,學會先搭好骨架再填肉;
在無數次的重寫中,學會把「背」換成「懂」。
有一天,他不再糾結要不要跟誰比,而是開始默默欣賞那些和自己一樣的同行者:非本科、英文不擅長、卻每天出現在同一張桌前的人.
放榜那天,
信件主旨只是一串冷冰冰的文字。
打開的瞬間,他沒有想像中的嚎啕或跳躍,
只是長長吐了一口氣,把螢幕闔上,靠在椅背上。
原來真正的喜悅,像夜裡亮了卻不刺眼的燈——
不是炫目,而是踏實。
他之後常被問:「你贏在哪裡?」
他想了想,笑著回答:
「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願意走完全程。」
對正站在門外的你,他只想說:
你可以不是在對口的科系出發,也可以不擅長英文;
你可以慢、可以繞路、可以在某些夜晚懷疑自己
但請記得把戰場縮小到一天,讓每一個小步伐彼此接力。
等你回頭看時會發現:
所謂的「終點線」,從來不是對別人的勝利,而是對自己的承諾。
(故事改編自網友真實經歷)
※ 人生的轉彎值得尊重,但每一步都需要慎重。追求理想不等於逃避現實,唯有看清自己能承受什麼,才能走得更長遠。
溫妮:跨考之前,請務必考慮清楚,我也有認識的跨考朋友(非故事主角),補習補了整年,考了兩次都沒考上,最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