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互動中,人往往會戴上面具,努力展現出自己最理想的一面——謙虛、自信、勤奮。他們會謹言慎行,專注聆聽,看似對我們的話深感興趣;同時,也會刻意隱藏自己的不安、嫉妒與脆弱。
但是如果只相信表象,就永遠無法窺見對方真正的內心世界。甚至,有時還會被突如其來的抗拒、敵意,或隱而不顯的操控所蒙蔽。
當然面具並非滴水不漏。人的本性與無意識的欲望,總會透過非語言的細節洩露出來——臉部的微妙表情變化、聲音的轉折、肌肉的緊張度,以及緊張時的下意識反應。掌握並解讀這種「非語言的語言」,就能讓自己擁有看穿男女真實狀態的「火眼金睛」,不被浮面假象所欺,也能對潛在的風險與危機提早防範。同時,表象也是他人評判我們的依據。學會善用角色扮演,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讓它成為推動你前行的助力,而非限制你的枷鎖。
必須強調,哲學視角面具的存在並不全然是虛偽,它有時是我們在世界立足的橋樑。尼采說過:「我們擁有藝術,免得真相殺死我們。」
面具便是這種藝術的一部分——它保護我們的脆弱,也讓我們有時間去成長,直到能夠承受彼此最真實的樣貌。
看穿面具,是為了更清楚地看見對方與自己,而不是急於撕下它。「人生如戲」這句話是真的,請大方接受這點不要在這點上當正義魔人,因為在人性深處,真實與偽裝往往是共生的。
古今中外包含莎士比亞在內的作家,他們作品想表達的就是:「我們所有人都從來沒有以真面目示人。」
另外觀察,如果一個人在敘述一段情感過程,往往過度強調自我及對方的個人特質,卻忽略了在一段關係中,雙方是彼此不斷雕捏塑造對方的雙向複雜過程。這就是判讀一個人在口述雙方關係的鬆緊時,常常會凝固在片面之詞原因。
畢竟人往往很少在對話中直來直往,更多時候會透過迂迴的表達、會意的默契有了共鳴,才有機會在彼此扮演角色中有了對等與對應的符號與稱呼,也在彼此的時間裏有了摩擦或者說受熱。
當然,反過來說,如果你是可以讓對方放下表象所有身分地位去袒露扮演角色的獨白時,那是對方即是視你為情感綠洲,就放下前述所說的那些原則,坦承真實就好。
撇除那些表象社交以外,真實最為稀有也最為可貴,尤其在成年以後的我們,被社會化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