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暮年,回望世事滄桑,愈確信世間權勢財富皆為有限,惟信仰能成為永恆之依歸,這是我回望歲月所得的確信。 能夠包容不同的意識形態,共同邁向和諧社會,實為天下蒼生之所願。這世間若少一個梟雄,多一位聖哲,人類的幸福,自可多添一分。無奈現實中,狂熱的領袖層出不窮,妄圖指點江山、左右人類命運;他們既為才智有限之人,難免存在偏差與局限,提醒我不得不常懷警醒,謹慎趨利避害。 退休閒居,時常清晨在書桌前翻閱經典,窗外陽光透過樹影,斑駁地映照進來,耳邊傳來鳥鳴,心中生出一份清明。近午時分,泡一壺茶,靜靜坐下,或重讀詩文,或翻開一冊舊籍,密密寫滿摘錄與感想。這些習慣,使我覺得生命仍在流動,並未隨著歲月的銷磨而失去顔色。 宗教與政治,皆深切左右人類的命運。我年逾七五,閱覽聖賢之書已久,對一切「大言炎炎」之領導者,逐漸失去信任;所敬仰者,唯有謙卑自處的聖哲,無論其身處於文化抑或任何領域。《箴言》有云:「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 9:10)。人間依倚權勢的人,多半驕矜而亡;惟謙卑倚靠至高至聖者,方能永恒存留。 回顧儕輩之中,不乏旅居自由世界數十年的友人,享受民主制度所帶來的富裕與安定,積累足以頤養天年的生活條件。然而晚境之際,卻對自由社會心生厭倦,轉而嚮往專制體制的謊言。
此種心態變化,實在令人感喟。自由雖不完美,卻容許批評與反省;專制雖以基建效率與社會秩序為傲,卻常以虛假與壓制為基底。歷史反覆昭示此理,奈何仍為幻象所迷。
信仰之路亦然。見過不少人,因教會組織運營的紛亂、信徒的軟弱,而逐漸生出疑惑與退卻;更有人因著生活際遇與人倫關係,而對特定的國族與宗教心生同情,遂放棄原有的信仰。此於情理層固然可以理解,卻也提醒著我:信仰之根基不在人,而在那位超越時空統轄萬有的神。《詩篇》有言:「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篇 23:1)。世人容或漸失信念,我神卻永遠信實。 黃昏時分,常在美術園道散步,看夕陽將天邊染紅,林影搖曳,心中默誦經句,回想過往起伏。常感世事多舛,人情無常,唯獨信仰,得以安穩。
世間義人難覓,唯有仰望天理,歸依於信仰。這份信仰,不是政治口號,也非宗派爭論,而是生命真實的依歸。有如那天光,看似柔弱,卻能穿透黑暗,引領人們行走正路。 餘生之志,將不隨風潮起伏,不為權勢迷惑,不因人的失敗而放棄盼望。只願「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迦書 6:8)。 行過世路,却仍仰望天光。這是我晚年的省思,也是日常起居的真切感悟。願讀此文的好友,也能在紛繁人世中,尋得一方清明,並浸潤其中,享有安穩。更願這安穩,不僅臨於個人心靈,也能延展至家庭與社會,使人同沐於光明之中。

以Chatbot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