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見聞|《南京照相館》——歷史虛無與情緒操弄的危險作品

李建崑-avatar-img
發佈於浮生漫錄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南京照相舘》是2025年中國歷史劇情片,由申奧執導,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等主演。影片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一群平民在戰亂中躲進照相館避難,並冒險揭露日軍暴行的故事。 在正常的歷史教育中,影像作品應以還原史實、拓展視野、促進反思為核心要素。然而,中國電影《南京照相館》卻背離了這一原則,成為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產品:它不是在幫助觀眾理解歷史的複雜性,反而重構歷史情節,以選擇性、片面化的敘事,煽動情緒,收窄觀賞者的歷史視野。 歷史敘事的片面與失真 該片採取單向度的歷史呈現,將日本與中國關係簡化為單純的仇恨與受害者—加害者二元結構,忽略了戰爭年代中更廣闊的國際脈絡與複雜因素。這種選擇性敘事不僅弱化了觀眾對史實全貌的認識,更將歷史變成政治動員的工具,而非學術探究與公共記憶的基礎。 情緒操弄的政治化用途 影片大量使用渲染性的視覺與音效元素,旨在觸發憤怒與民族仇恨,而非引導理性討論。這種策略在短期內或許能激發所謂「民族凝聚力」,但長遠而言,卻容易使社會陷入情緒化對立,削弱民眾面對國際現實與多元史觀的能力。歷史被包裝成政治宣傳品,其效用更多是維繫當權者的敘事霸權,而非促進社會成熟。 對公共理性的侵蝕 文明社會普遍避免利用影視作品單一地塑造仇恨對象,因為這將使國民失去跨文化理解與批判性思維的空間。當歷史被定格為固定的敵我框架時,不僅阻礙跨國交流,也使國內公共討論陷入封閉與自我複製的迴圈。 可預見的長期隱患 歷史虛無與情緒動員的結合,極可能在社會深處埋下對外關係緊張與內部輿論操控的種子。觀眾在缺乏多元史料與開放討論的條件下,被動吸收單一版本的歷史敘事,最終將難以分辨事實與政治化演繹的界線。 對比式觀察:虛無敘事與啟發性歷史影像的分野 如將《南京照相館》與真正具啟發性的歷史影像相較,其差異極為明顯。前者以強烈的情感渲染與敵我標籤取代史料探究,將觀眾置於單一情緒回路中,幾乎沒有留給理性思考的空間;後者則以多元史料與多重視角交織,呈現歷史的複雜性與矛盾面,讓觀者在理解悲劇的同時,也得以洞察造成衝突的深層原因。 一部具有教育價值的歷史紀錄片會在呈現戰爭暴行時,輔以不同來源的文獻、當事人的多方證詞、以及跨國研究成果,使觀眾能在同情受害者的同時,對事件背後的政治結構與社會動因有更全面的理解。它不會簡單地固化仇恨,而是引導觀眾思考如何避免歷史重演,並在國際對話中尋找共同的倫理基礎。

相較之下,《南京照相館》不僅忽略這些面向,更刻意避開任何有助於化解敵意的史料與觀點,將歷史降格為政治情緒的燃料。 中國政府推廣的政策風險與國際影響 當中國政府選擇將《南京照相館》作為重大宣傳工具推廣,其實質是將國民教育與對外宣傳綁定在單一的仇恨敘事上。這樣的政策有三層風險: 第一,就中國國內層面而言,它強化了情緒化民族主義,壓縮公民社會的討論空間,使批判與反思被視為「不愛國」而遭邊緣化,進一步弱化社會的自我修正機制。 第二,就中國對外層面而言,此舉會惡化與相關國家的外交環境,甚至影響第三方國家對本國的觀感與信任,因為國際社會往往警惕那些透過仇恨動員內部的政權。 第三,就長期戰略層面而言,當國民世代以單一敵我框架理解歷史,未來即便國際環境改變,政策方向也可能被既有的仇恨記憶所綁架,削弱靈活外交與和解的可能性。 這不僅是宣傳策略的短視,更是對中國國家未來發展的自設障礙。 國際輿論的反制與建議 國際社會在面對此類仇恨宣傳時,應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首先,建立歷史事實的多元敘事平台,通過學術交流、公開檔案與多國合拍紀錄片,為全球觀眾提供平衡而可信的史料來源。其次,在外交與媒體領域主動揭露宣傳意圖,指出這類影片背後的政治操作與長期風險,避免國際輿論被情緒化敘事主導。同時,可鼓勵民間組織、跨國學術團體舉辦討論與展覽,讓觀眾在接觸情感素材的同時,也能理解事件的多重面向。 更重要的是,應在國際對話中強調共同的歷史教訓與人道價值,以此作為外交溝通的基礎。當國際輿論能持續提供理性、開放、且以史料為依據的討論空間,便能有效削弱仇恨宣傳的持續影響力,使歷史成為促進理解與合作的橋樑,而非製造敵意的工具。 類似《南京照相館》這樣的作品,不是對歷史的尊重,而是對歷史的利用;它並不是在拓展人民的歷史視野,反而是在刻意收窄它。任何一個重視公民理性與國際責任的文明國家,都不應大力推廣此類帶有強烈仇恨動員色彩的影像,因為它們終將損害歷史真相與社會的長遠穩定。唯有透過開放的歷史對話、多元的史料呈現,以及國際社會的理性合作,才能讓歷史真正成為防止悲劇重演的力量。

Google 圖片

Google 圖片

Google 圖片

Google 圖片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7K會員
1.3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2025/08/15
〔英文原名〕:Communism: Preparing for a Post-CCP China(直譯:共產主義之後的中國:為後中共時代做準備) 〔機構與統籌〕: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中國中心;由該中心主任余茂春(Miles Yu)主持與匯編。
Thumbnail
2025/08/15
〔英文原名〕:Communism: Preparing for a Post-CCP China(直譯:共產主義之後的中國:為後中共時代做準備) 〔機構與統籌〕: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中國中心;由該中心主任余茂春(Miles Yu)主持與匯編。
Thumbnail
2025/08/14
近年來,台灣社會時常出現一個被刻意丟出的問題——「台灣人,你願不願意上戰場?」 乍聽之下,這似乎是單純的「民意探詢」,然而對熟悉中共超限戰策略的人而言,這是一把包裹著語言外衣的「思想武器」。它的目的,不在於了解你的真實想法,而是要在不知不覺間削弱台灣人面對威脅時的抵抗意志。
Thumbnail
2025/08/14
近年來,台灣社會時常出現一個被刻意丟出的問題——「台灣人,你願不願意上戰場?」 乍聽之下,這似乎是單純的「民意探詢」,然而對熟悉中共超限戰策略的人而言,這是一把包裹著語言外衣的「思想武器」。它的目的,不在於了解你的真實想法,而是要在不知不覺間削弱台灣人面對威脅時的抵抗意志。
Thumbnail
2025/08/07
七月二十六日,台灣歷經一場舉國矚目的罷免行動。喧囂之後,社會迅速歸於平靜:百業照常,人們各就各位。這樣的回復秩序,是民主社會正常運行的表現,也是台灣制度韌性的體現。然而,這份平靜,亦掩蓋了一場正悄然進行、無聲卻致命的戰爭──認知作戰。
Thumbnail
2025/08/07
七月二十六日,台灣歷經一場舉國矚目的罷免行動。喧囂之後,社會迅速歸於平靜:百業照常,人們各就各位。這樣的回復秩序,是民主社會正常運行的表現,也是台灣制度韌性的體現。然而,這份平靜,亦掩蓋了一場正悄然進行、無聲卻致命的戰爭──認知作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看畢《1212:首爾之春》,再回想幾年前的《逆權司機》、《1987:逆權公民》,以及近期的《破墓》,不禁感嘆韓國的近代歷史/政治/主旋律電影真的越拍越得心應手!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看畢《1212:首爾之春》,再回想幾年前的《逆權司機》、《1987:逆權公民》,以及近期的《破墓》,不禁感嘆韓國的近代歷史/政治/主旋律電影真的越拍越得心應手!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今天再次與大家聊聊改編自江戶川亂步小說的經典電影,不過不同於上一部介紹的屋根裏の散步者走的是怪誕獵奇取向,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是實打實的犯罪推理題材。不同於上一部屋根裏の散步者受限於粉紅電影的規格,這部電影有著更為寬裕的預算與片長,更加精緻的製作,更為強大的陣容,且雖然不是粉紅電影,卻有著比粉紅電影
Thumbnail
今天再次與大家聊聊改編自江戶川亂步小說的經典電影,不過不同於上一部介紹的屋根裏の散步者走的是怪誕獵奇取向,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是實打實的犯罪推理題材。不同於上一部屋根裏の散步者受限於粉紅電影的規格,這部電影有著更為寬裕的預算與片長,更加精緻的製作,更為強大的陣容,且雖然不是粉紅電影,卻有著比粉紅電影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日本電影《福田村事件》重新探討了當代社會面對錯誤歷史的重建,以及對集體絕望的掙扎。作品呼籲觀眾不再袖手旁觀,而是要積極思考和追問。這部作品在日本和全球正在面臨的隱性歧視和待遇下,提醒人們不要沉默不語,對過往記憶與責任肩負起責任。
Thumbnail
日本電影《福田村事件》重新探討了當代社會面對錯誤歷史的重建,以及對集體絕望的掙扎。作品呼籲觀眾不再袖手旁觀,而是要積極思考和追問。這部作品在日本和全球正在面臨的隱性歧視和待遇下,提醒人們不要沉默不語,對過往記憶與責任肩負起責任。
Thumbnail
故事以抗日戰爭結束、1945年後的上海為背景。即將破產的陸子野為解決自身危機,預備拍攝以三老被殺案為題材的高票房電影。他連蒙帶騙,請來了五位電影人在三老被殺案現場展開討論。
Thumbnail
故事以抗日戰爭結束、1945年後的上海為背景。即將破產的陸子野為解決自身危機,預備拍攝以三老被殺案為題材的高票房電影。他連蒙帶騙,請來了五位電影人在三老被殺案現場展開討論。
Thumbnail
或者它就如台灣的《返校》透過一部電影,提醒著歷史不能被遺忘,而《破墓》更加進了韓國信仰裡能與歷史互相呼應、連結的方式,不僅揭開了那段歷史的傷痛,或者是更往前推韓國從高麗、朝鮮時代歷經各樣的分分合合、侵略占領⋯⋯
Thumbnail
或者它就如台灣的《返校》透過一部電影,提醒著歷史不能被遺忘,而《破墓》更加進了韓國信仰裡能與歷史互相呼應、連結的方式,不僅揭開了那段歷史的傷痛,或者是更往前推韓國從高麗、朝鮮時代歷經各樣的分分合合、侵略占領⋯⋯
Thumbnail
港產片《白日之下》以嚴肅社會事件為題材,好看!不過整體的編導手法比較老生常談,事與人(演員)的光芒大於劇情/電影本身 另一方面……有點好奇港產新導演何時才會打破四字電影定律?lol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港產片《白日之下》以嚴肅社會事件為題材,好看!不過整體的編導手法比較老生常談,事與人(演員)的光芒大於劇情/電影本身 另一方面……有點好奇港產新導演何時才會打破四字電影定律?lol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挑選了一部1957年的老片《十二怒漢》在農曆年假期間觀賞,雖然場景單調,但透過陪審員間的討論,片中成功地說出了一個精彩的故事。建議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思索答案同時,也反思自己是否也常在看到某個社會現象時,第一時間讓偏見牽著鼻子走。《十二怒漢》是一部經得起時代考驗的經典老片,真心推薦給各位!
Thumbnail
挑選了一部1957年的老片《十二怒漢》在農曆年假期間觀賞,雖然場景單調,但透過陪審員間的討論,片中成功地說出了一個精彩的故事。建議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思索答案同時,也反思自己是否也常在看到某個社會現象時,第一時間讓偏見牽著鼻子走。《十二怒漢》是一部經得起時代考驗的經典老片,真心推薦給各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