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前言 - 家長的共同焦慮

然而,當您發現孩子的腳丫子在走路時總是朝內,呈現「內八」的模樣,或是收到來自學校、才藝班老師的「提醒」,心中不免升起一陣焦慮。
「這樣正常嗎?」、「需不需要矯正?」、「聽說練深蹲有效?」這些問題,是許多家長共同的擔憂。
請先深呼吸,放鬆心情。
絕大多數孩子的「走路內八」或「外八」,都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現象。
這篇文章將用科學且安心的視角,理解孩子步伐中的秘密,並提供一套清晰的觀察指南與應對原則。
第二部分:解構孩子的步伐 - 什麼是「內八」與「外八」?
在我們深入探討原因之前,先來定義一下這些名詞。所謂「內八」,醫學上稱為「內收步態(In-toeing)」,指的是孩子在走路或跑步時,腳尖習慣性地朝向身體中線。
相反地,「外八」則是腳尖朝外。家長可以在孩子放鬆站立或走路時,從後方觀察腳跟到腳尖連成的「足行進角」,就能輕易判斷。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動態發展」的觀念。
孩子的骨骼肌肉系統並非一出生就定型,而是在不斷地成長、變化。
嬰兒時期,為了容納在子宮內的姿勢,腿部通常呈現O型腿;到了兩三歲,又會逐漸變為X型腿,直到六七歲後才會慢慢趨於筆直。
這個過程中的步態變化,就像是孩子骨骼系統正在學習如何成熟地運作,而內八或外八,往往只是這個學習曲線中的一個小插曲。
第三部分:追根究柢 - 孩子為什麼會走路內八?
孩子的內八步態,絕大多數並非鞋子或走路習慣造成,而是源於腿部骨骼自然的生理性旋轉。
根據權威醫學機構如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指引,主要有三個成因,我們可以把它們想像成是骨骼自己的小個性:
1. 蹠骨內收(腳掌的C型曲線):這種情況最常在嬰兒時期發現,可以形容成孩子的腳掌前半部,像根可愛的香蕉一樣向內彎曲。這主要是胎內姿勢所致,就像是被子宮溫柔地「打包」起來的結果。
2. 脛骨內轉(小腿骨的堅持):好發於學步期的幼兒,其內八成因來自於膝蓋以下的小腿骨(脛骨)向內旋轉。您可以想像成小腿骨天生帶有一點點向內的「脾氣」,導致走路時腳尖跟著朝內。
3. 股骨前傾(大腿骨的悄悄話):這是三到六歲兒童內八最常見的原因。可以比喻為髖關節處的大腿骨(股骨)有點「害羞地往內轉」,使得膝蓋和腳尖在走路時都跟著朝內。有時您會發現,有這種狀況的孩子特別喜歡W型坐姿。
這裡的關鍵點是:上述這三種情況,超過95%都屬於「生理性」的,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正常變異。
隨著骨骼成熟、肌肉力量增強,身體會啟動自我校正的機制,這些內八現象大多會在八到十歲前,不需任何外力介入便自然消失。
第四部分:破解迷思 - 深蹲和矯正鞋墊真的有用嗎?
這或許是家長們最關心的部分。當收到「多練深蹲」或「該穿矯正鞋墊」等建議時,我們該如何判斷?
* 關於深蹲:深蹲是一個絕佳的肌力訓練動作,能有效強化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與臀部肌群。擁有強健的肌力,對於提升孩子的動作協調性、穩定性絕對有益。
然而,必須釐清的是,深蹲訓練的是「肌肉」,對於改變「骨骼本身的排列角度」(例如前面提到的股骨或脛骨的旋轉)並沒有直接的科學證據支持。
因此,雖然適度運動是好的,但不應將深蹲視為「矯正內八」的特效療法。
* 關於矯正鞋墊:鞋墊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足弓支撐、重新分配足底壓力。
對於源於足部的問題,如嚴重的扁平足或前述的「蹠骨內收」,在醫師或治療師評估後,特製的鞋墊或矯正鞋可能扮演輔助的角色。
但是,對於源自「小腿」或「大腿」骨骼旋轉所造成的生理性內八,鞋墊能起到的矯正效果在醫學上是相當有限且存有爭議的。
在沒有專業評估下,擅自使用市售的矯正鞋墊,不僅可能白花錢,還可能讓孩子感到不適。
第五部分:家長的行動計畫 - 我該怎麼做?
面對孩子的步態問題,家長的最佳策略是「耐心觀察,適時求助」。
您可以透過以下清單,來判斷目前是該放心觀察,還是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安心觀察清單(Watchful Waiting):若您的孩子符合以下多數情況,請放寬心,給予孩子成長的時間。
* 孩子能正常地跑、跳、爬樓梯,活動力十足。
* 走路時偶爾絆倒,但頻率沒有比同齡孩子高出許多。
* 雙腳內八的情況看起來是對稱的。
* 您感覺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例如每半年比較一次),內八的角度有在慢慢變小。
就醫警示燈號(Red Flags):若出現以下任何一項警訊,建議應立即尋求「兒童骨科醫師」或「兒童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
* 孩子開始出現跛行,或經常抱怨腳、膝蓋或髖部疼痛。
* 只有單側腳內八,或是兩腳內八的程度看起來明顯不對稱。
* 內八的狀況嚴重影響到日常活動,例如跑步時頻繁地被自己絆倒。
* 孩子的年齡已經超過八歲,內八情況卻絲毫沒有改善,甚至變得更嚴重。
第六部分:結語 - 給予信心與支持
請記得,您孩子的身體擁有超乎想像的智慧與自我修復能力。
絕大多數的兒童步態問題,都是成長這趟奇妙旅程中的一個良性過程。
我們的角色,是成為孩子最安心的守護者,避免因過度焦慮而聽信了未經驗證的療法。
本文提供的資訊,是為了賦予您觀察與判斷的知識力量,但它無法取代專業的醫療評估。
當您心中存有疑慮時,勇敢地尋求專業協助,永遠是給孩子最好的選擇。
參考資料來源:
[1] https://www.femh.org.tw/magazine/viewmag.aspx?ID=9020
[2] https://www.drfuallage.com.tw/news/details.php?id=16521&page=9
[3] https://taichung.tzuchi.com.tw/index.php/dan-wei-jian-jie-7b/er-tong-chang-jian-xia-zhi-bu-liang-zi-shi-wen-ti
[4] https://www.hch.gov.tw/?aid=626&pid=29&page_name=detail&iid=1145
[5] https://www.drfoot.com.tw/subChannel_view.asp?id=248
[6] https://www.drfoot.com.tw/subChannel_view.asp?id=5
[7] https://www.presurgmedia.com/topic/SubtalarArthroereisis
[8] https://webdept.fjuh.fju.edu.tw/FjuhDep/childdev/2025/05/15/elementor-1412/
[9] https://www.drfoot.com.tw/subChannel_view.asp?id=62
[10] https://www.mmh.org.tw/child/know_health_view.php?docid=237
[11] 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4/c8270/Sports%20Medicine%20Center_health/00243-20230817-18365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