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封面
無意間看到大人學貼文推薦的書單,因為對書名很好奇從網路購買。這本書把我想和朋友聊到了關於暴力的部分表達出來,當時的我說只是以暴制暴這個出發點聊,並沒有後續的討論。因此了解彼此的對話並沒有交集,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不同,彼此並沒有滿足各自的需求,話題也沒有繼續討論下去。
p.196 當我們感知到自己的需要時,怒氣就會消解,並生出有助於豐富生命的感受。之所以使用暴力,是因為我們相信別人造成了我們的痛苦,應該受到懲罰。 ”
我希望一生能常懷慈悲心,與他人相互關心,並始終以善相待。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
阻止善意的溝通方式
「悖離生命的溝通」:1.道德判斷 2.比較 3.推卸責任:像「不得不」「讓…感覺…」
不要把「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混為一談。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所重視的一些種族做出價值判斷。也就是說,我們可能很信念重視公平、自由或和平。這類價值觀判斷是我們的-我們相信什麼事物對我們有利的是生命。凡是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和事物的行為,我們就做出道德判斷,例如:「暴力是不好的。」我們可以說:「我擔心用暴力手段解決衝突。我重視能以其他方式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紛爭。」
參觀並表達你的感受
「感受」與「非感受」:說話時使用「感受」、「感覺」這些字眼,其實並沒有表達出任合感受。
為自身的感受負責
他人的言語或行為可能會激發我們的感受,但絕非產生這些感受的原因。我們明白:我們的感受源自於我們選擇的看待他人語言與行為的方式,以及我們當時的需要和期望。因此,我們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聽到負面訊息的四種反應:1.責怪自己。 2.責怪別人。 3.察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4.察覺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提出要求使用正向語言
我們要請求別人去做什麼,而非不要做什麼。
要改變世界,就先改變自己——甘地
非暴力溝通他最重要的功能或許是改變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我們如果對自己殘忍,就很難真正的對他人友善。
我們的語言中,有一個字眼很能激發羞愧感與罪惡感,而且經常被我們用來評論自己。他充滿暴力意味。這個字眼便是「應該」。當我們用這個字眼談論自己,大半是抗拒學習,因為「應該」暗示別無選擇。通常,人在面對別人的要求時,都會本能的抗拒,因為他威脅到我們的自主性——我們想要自己做選折的需要。因此,我們會反抗專制的統治。然而,「應該」或「必須」這個字眼所代表的正是內在受到專制束縛。
如果我們經常以判斷、譴責與要求的口氣與自己溝通,自己會覺得自己彷彿是一張椅子,而不是一個人。而非暴力溝通基本理念是:當暗指某人做錯事或幹了壞事,我們真正的意思是是:對方的所作為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如果我們所作為的人正好是自己,我們的意思是:「我的所作為並不符合自己得需要。」如果能從這角度來評論自己,就可從中來學習。
當我們做了對生命無益的事情時,我們挑戰是評論自己的方式:一、讓自己朝著想要的方向進行;二、對自己懷抱敬意與慈悲,不要自我憎恨或心懷愧疚。無論它是是什麼感受,都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感受,其目的是讓我們有動力去追求並圓滿自己的需要或價值觀。把「不得不」化為「我選擇」。
我們之所以生氣,絕非因為別人說了什麼。是由自己的想法所造成。把「刺激」與「原因」混為一談,就可以讓別人產生罪惡感。並因而照著你的意思去做。
如果把人的行為貼上「粗心大意」或「認真盡責」標籤,或者把別人貼上「貪婪」或「品德高尚」的標籤,就是助長暴力。如果想讓生命更美好,與其批評,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要上。
傳統讚美無論聽起來有多正向,往往是評論的方式出現,有時候甚至會被用來操控別人。非暴力溝通的理念是:當我們向他人表達謝意時,唯一的目的是慶祝。再向他人致謝時,我們說明:一、對方做了什麼對我有益的事;二、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三、我們因此而產生了什麼樣的愉快感受。
非暴力溝通四個步驟 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觀察哪些具體行動影響我們的福祉
我們對這些行動有何感受是哪些需要、價值觀和渴望等原因,
使我們有這些感受我們想請求對方採取哪些具體的行動來增進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