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我們常聽到有人說:「佛教進入末法時代了!」意思是雖然寺廟還在、儀式還在,但真正用心修行的人越來越少。
有趣的是,最近的一個科學研究也發現,宗教在全球不同文化裡,確實會隨時間衰退——而且不只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也出現同樣的趨勢。
宗教衰退的三部曲
瑞士、英國與美國的研究團隊整理了來自 111 個國家的皮尤調查中心的調查資料(Pew Research Center,2008–2023),以及 58 個國家的世界/歐洲價值觀調查(1981–2020),再加上 17 個長期追蹤超過 40 年的國家。結果發現,不論信仰什麼宗教,人們的信仰都會依照一個固定的順序逐漸淡化:
第一階段:公共參與減少
年輕世代比上一代更少去教堂、寺廟、清真寺或神社。
第二階段:宗教在內心的重要性降低
宗教在生活中的地位不再像父母或祖父母那樣重要。
第三階段:身分認同鬆動
人們開始不再自稱屬於某個宗教,轉而選擇「無宗教」。
研究者把這個過程稱為 「參與 → 重要性 → 歸屬」(Participation–Importance–Belonging, P-I-B) 三階段衰退。從參與減少、接著重要性降低,最後不再認為自己歸屬於那個宗教。
各大洲的信仰衰退,處於不同階段
研究團隊發現,雖然世界各國宗教信仰的衰退,大致上遵從P-I-B三階段衰退,但是不同的地區目前所處的階段並不相同。
在非洲,大部分國家還在第一階段,整體仍然相當宗教化,民眾依然非常虔誠。
至於美洲、亞洲、大洋洲則已經進入中期,不論是參與、重要性、歸屬感都在下降。
而歐洲的許多國家則早已不重視宗教,甚至連名義上的宗教身份也逐漸消失。
另外,不同宗教的衰退,也不太一樣。
在基督教國家,幾乎都已經完整呈現了三階段。所以教廷一直想辦法要振興宗教,但是好像成效不大。
但是,伊斯蘭教國家大多還停留在前兩階段,但年輕人也已經開始降低參與與重視程度。
至於佛教、印度教國家,因為宗教形式不同(這兩個宗教都沒有固定每週聚會,而是依節慶或個人習慣參與宗教活動),但也還是能觀察到世代之間的差異,衰退的方向與其他宗教一致。
換句話說,這不是某一宗教的特殊問題,而是全球性的社會趨勢。
為什麼會這樣?
研究團隊認為,隨著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科技進步,人們在遇到問題時,可以依靠世俗制度,而不是完全依賴宗教。
父母可能還會教導孩子宗教觀念,但自己已經不那麼堅持參與,於是下一代就會更容易「放手」。
不過,研究團隊也發現一些例外:
東歐後共產國家(如俄羅斯、塞爾維亞)因歷經宗教壓抑與民族復興,年輕人反而比上一代更虔誠。
以色列因為宗教人口高生育率與政治因素,走出不同路徑。
這提醒我們:宗教的衰退並不是單線進程,歷史事件與政治衝突會影響走向。
總而言之,這份跨越一百多國、涵蓋 40 年以上的研究顯示,宗教的衰退是一種全球現象,並且有其規律。
不論你信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或是其他信仰,都可能經歷相同的「三階段」。
所以,當有人說「末法時代來臨」時,或許我們該換個角度想:這不是佛教的問題,而是現代社會裡所有宗教共同面臨的挑戰。
畢竟,宗教之所以誕生,往往是因為人類在面對不可知的大自然挑戰時,需要一種心理上的防衛與安慰。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自然現象可以被理解、被控制,人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轉向世俗的制度與知識。
在這樣的情境下,宗教作為防衛機制的重要性自然下降。
參考文獻:
Stolz, J., de Graaf, N.D., Hackett, C. et al. The three stages of religious decline around the world. Nat Commun 16, 7202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45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