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一顆豌豆
在英國,豌豆是最古老的糧食之一。考古學家在青銅時代的遺址裡就發現過它們的痕跡。到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甚至有過「豌豆的黃金年代」──各種新品系百花齊放,從家庭餐桌到地方節慶都少不了它。
例如 Carlin 豌豆,自 16 世紀以來就與基督教四旬期有關,人們在「Carlin Sunday」會吃這種深色的乾豆,成為一種信仰與飲食結合的文化記憶。當時的英國人甚至以能培育出新品系的園藝家為傲,像是 Champion of England、Prince Albert 這些名字本身就帶著時代的印記。
然而,今天的情況完全不同。大多數這些歷史悠久的品系已經消失,只剩下種子庫或少數園藝愛好者在維護。大部分英國田野裡還在種植的豌豆,已不再是文化傳承的象徵,而僅剩下少數幾個高產商業品系。
整體來說,英國的豌豆困境,並不只是多樣性流失的問題,還有用途的轉變以及法規的問題。
1. 多樣性流失
在過去,英國官方的「國家名錄」(National List, NL)曾收錄過 1,318 個豌豆品系,如今僅餘372 個還能合法銷售。而且,這些還能合法銷售的,幾乎全是商業育成的「標準品系」,傳統的地方品系(landraces)多半無法再進入市場。
由於英國是最早工業化的國家之一,農業集約化導致作物多樣性流失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嚴重。
雖然全球基因庫中保存了約 68,641 個豌豆品系,其中有 2,796 個來自英國,但真正仍在田間栽培的傳統品種卻不到百種。
2. 用途轉變
過去豌豆是英國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如今卻多半成為動物飼料,人類食用僅限於冷凍青豆或傳統的「mushy peas」。在超市裡,豌豆的形象往往是廉價、單調的配菜(三色豆?),而不是文化的核心食材。另外,英國人把豌豆當成「窮人食物」,這也使得豌豆變得不受歡迎。
3. 法律障礙
英國法規規定,新品系必須符合「明顯、均一、穩定」(DUS)等標準,還要證明有「栽培與利用價值」(VCU)。這些條件幾乎讓傳統品系難以翻身。換句話說,即便有人想要重新推廣 Carlin 豌豆,制度上也給了很大的限制。
你以為英國的豌豆只是英國的問題嗎?其實,這是全球的問題
過去數十年發生在英國豌豆的狀況,只是全球糧食體系的縮影。我們就舉幾個例子吧!
雖然在安地斯山區,仍有數千個色彩繽紛的原生馬鈴薯品系;但全球市場卻幾乎只依賴幾個高產品系(如適合製作薯條的Russet Burbank)。這種單一化正是 19 世紀愛爾蘭大饑荒的悲劇根源。
而稻米原本有數十萬地方品系,具有各種抗旱、抗鹽、抗病能力。但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吃的稻米,都來自少數幾個「綠色革命」品系。
墨西哥、祕魯的玉米品系五顏六色,但國際市場只重視少數幾個雜交或基改品系。這些品系雖然產量高,但高度依賴化肥與農藥,生態韌性差。
因此,全球糧食正面臨一種 「雙重集中」:
1. 作物集中 → 全球糧食主要依賴小麥、稻米、玉米、大豆、馬鈴薯。
2. 品系集中 → 在這些作物內部,又只剩下少數商業化品系。
結果就是:我們餐桌上的食物,看似琳瑯滿目,實際上卻非常單一,像是一棟大樓只靠幾根細柱子支撐,看似穩固,卻極度脆弱。
為什麼這很危險?
環境風險:一旦氣候變遷帶來極端乾旱或新型病蟲害,單一品系可能瞬間全軍覆沒。
營養風險:不同品系往往有不同的營養特色,失去它們轉而依靠少數品系,容易發生營養不良,甚至於需要額外補充。
文化風險:傳統品系消失的同時,也帶走了地方的食譜、節慶與故事。前面提到英國人認為豌豆是窮人的食物,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非洲一些地區,使得很多原本營養豐富、適應當地環境的作物(如小米、薏苡仁),被現代人認為「落後」或「不時髦」,被邊緣化。
我們從英國的「一顆豌豆」,看到了全球糧食體系的危機。英國的豌豆從曾經的多樣化與文化核心,走向今日的單一化與邊緣化,這不只是英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共同的現實。
該怎麼做呢?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點:
「透過使用來保育」:傳統品系只有在持續被種植、被食用的時候,才有機會持續適應環境。單純放在種子庫(ex situ)是不夠的。
政策與市場改革:如何降低法規門檻,讓地方品系能合法販售、進入餐桌,是未來關鍵。
重塑飲食文化:透過「文化遺產+健康飲食」的雙重價值,讓大眾重新看見傳統作物的魅力。如拉丁美洲推廣「藜麥」、非洲推廣「fonio(白穀子)」、印度重新提倡「小米年」,都是很好的例子。
總而言之,守護糧食安全,不只是要問「我們吃什麼作物」,更要問「我們吃的是哪一個品系」。
因為在那一顆顆看似普通的種子裡,藏著我們應對氣候變遷與未來挑戰的關鍵基因。
參考文獻:
Lara, J., Couchman, R., Jones, H., & Steele, K. (2025). The current state of peas in the United Kingdom: Diversity, heritage and food systems. Plants, People, Planet.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02/ppp3.1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