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一直很關注政治,但不論在網路上還是親友之間,我很少主動表達立場。原因很簡單—政治常常會讓人陷入口水戰,而不是理性討論。但近年來的台灣局勢,讓我越來越覺得,如果大家都選擇沉默,台灣真的可能走向深淵。今天我想談的,不是特定的政治人物,而是從健身房起家的網紅—館長。

從支持到失望
剛開始,我對館長其實還蠻欣賞的。雖然他習慣用三字經罵人,但有時罵的內容正好也符合我的立場,多少能帶來一點抒發情緒的效果。
不過,館長的政治立場一直很不穩定:從綠到藍,再到白,他都曾表態支持過。然而,他從未真正監督過這些政黨或政治人物的施政方向,也沒有認真分析過政策,而是更像在「挑動對立」,藉此吸引流量。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幾次選舉,但近年來我真的看不下去。尤其是他直接飛去中國,開始到處稱讚對岸、貶低台灣,給人一種「中國什麼都好,台灣什麼都不行」的印象。或許他以為這樣能得到中國官方的青睞,為自己鋪路開展事業,但現實卻狠狠打臉了他。
中國不是舞台,而是牢籠
最新的新聞顯示,中國甚至不讓館長在抖音、B站申請直播,連進場發言的資格都沒有。這其實已經很明顯了—中國根本不會真正接納他,他在那裡只是一個「可以利用就利用,沒價值就丟掉」的小丑角色。
更諷刺的是,館長飛去中國後,還特地為中天關台道歉。這件事讓人覺得特別噁心。第一,他很清楚中天是中共的發聲平台;第二,他的道歉根本不是基於言論自由的價值,而是赤裸裸的「舔中」行為。
結果呢?中國依然不給他機會,因為中國本質上沒有真正的言論自由。這讓我不禁想到郭台銘曾經說過的那句話:「民主不能當飯吃。」這句話完全暴露了部分商人的心態——他們並不是真心為台灣好,而只是把台灣當成賺錢的舞台。
批評執政黨可以,但不能只有抹黑
我認為批評執政黨沒有問題,甚至是必要的。任何政權都有需要被監督的地方。但是,像白營一再強調「科學、理性、務實」,到目前為止卻沒有拿出具體的政策或措施。更多時候,只是透過抹黑、造謠、煽動群眾來博取掌聲。
台灣真正需要的,不是誰罵得大聲,也不是誰把對手拉下台,而是能端出「實際改善人民生活的方案」的政治人物。只有清晰的治國方針與策略,才可能真正改變台灣的困境。
至於那些只會利用台灣、卻沒有真正承擔責任的商人,他們根本不值得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