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導航語音提示「前方有測速照相」時,你是不是會下意識地關注時速表,然後決定是否需要減速,因為你知道被照相之後的後果。
聽到限速要求(刺激),看到目前車速,想到可能因超速而被開罰單(後果),決定踩煞車或維持車速(行動),這一連串過程發生在極短的時間內,已經被你緊緊地連結在一起,內化成了慣性行為。
而見錢會眼開,因為你需要,知道錢能帶給你的價值;看到超速示警會減速,因為你在意且不想要收到罰單,和錢過不去而造成損失。
在工作場域裡,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事件,則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與結果。這並非只是資歷與經驗造成的差異,而是當外界刺激發生時,你是否認為它具有意義?
能帶給你的後果是什麼?「需不需要、想不想要」,才是決定行為是否啟動的關鍵。
例如,最近許多企業面臨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進行一連串跨國調查作業與沙盤推演。對於公司而言,為了長期發展,這項調查行動勢在必行。
但對你而言,是不想增加工作負擔而置身事外,還是想要藉由這個機會,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把員工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類型是點火就著的「可燃型」。也就是一旦有了刺激便會有所反應,一開始不清楚工作的需求與需要具備的能力,經過一些引導與訓練,引起了興趣,觸發學習的動機,進而發揮潛力。
第二類型是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燃型」。即使予以刺激也無反應,怎麼要求都無動於衷,工作的需求與自己想要的不在同一頻率上,自然就不會引發自己的熱情與慾望。
第三類型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不需要外部刺激就能挖掘工作需求、培養滿足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探索對自己的意義、連結內心的期待,也就能源源不斷的向上提升自己。
一旦受到刺激,願意思考可以帶來的成果與意義時,才有可能付諸行動。即使大家處在相同的情境,有人主動找到意義,連結內心的渴望而身體力行;有些人卻毫不在意,因為不認為能帶來任何價值,自然就不會有實質上的表現。
每位職場工作者的動力來源各異,主管也應該協助成員覺察個人燃點。關鍵在於能否有意義的主動連結「需要」以及「想要」,將外在刺激轉化為內在驅動力,從不燃型與可燃型,逐步轉變為具有成長動能的自燃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