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現在與未來,自我提升與政治改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言

我是個非常愛滑推特的人。常常一滑,就會看到許多中國網友到世界各國,用當地的語言和別人對嗆。也有不少台灣人會加入戰局,彼此爭論不休。老實說,有時候我反而會覺得驚訝:哇,他們的日文講得好流利!但心裡同時又冒出一個疑問——為什麼要用人家的語言,跑到別人的國度,去踐踏他們呢?

日文本身已經很難了,學會一門語言,本來應該是為了旅遊、交流、了解文化。可是在這些畫面裡,我看到的卻是語言變成了一種武器,用來對戰和對嗆。這樣的行為,對我來說實在無解。

因為好奇,我開始去了解中國的人文生態。很多中國朋友和我聊起家庭時,話題裡最常出現的就是「錢」。賺多少、工作職位、收入多寡,往往是日常問候的一部分。相較之下,在台灣我們雖然常自嘲「啊好窮哦!」,但很少會直接把「你賺多少?」掛在嘴邊,當作和別人互動的開場。這樣的文化差異,讓我們其實很難完全理解彼此。

而更特別的是,雖然中國是離我們最近的國家,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並不多。大部分時候,我們是透過抖音、推特、甚至網路新聞去拼湊出對「中國人」的印象。結果就是:我們看到一些偏激的行為,於是覺得陌生甚至厭惡;這份隔閡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矛盾與爭吵。

也正因為如此,我決定寫下這本書。不是為了站在誰的對立面,而是希望能一步一步去探討大陸的文化、生態、與人文背景。我希望藉由理解,找到彼此衝突背後的原因;也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中國的現在與未來,與我們這一代的課題,有著怎樣的連結。

第一章 歷史的烙印

開頭:歷史留下的影子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但長期以來,平民百姓卻時常生活在壓迫與不安之中。從朝代更迭、饑荒戰亂、外族入侵,到官僚腐敗、苛捐雜稅,歷史並不是一條穩定的直線,而更像是一波又一波的掙扎。這種歷史經驗,不僅影響了制度的走向,更深深刻在民族性格裡,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烙印。

戰亂與飢荒:DNA 裡的不安

幾千年來,中國百姓最常面對的問題,不是繁榮的王朝,而是飢餓與生存的壓力。一次天災,可能讓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一場戰爭,能夠瞬間改變朝代的命運。這樣的環境,培養出一種「求生存第一」的思維模式——百姓學會了忍耐,也習慣了把安全放在自由之上。

這種長期的集體經驗,成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它讓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傾向選擇「服從」與「依附」,而不是挑戰與改變。這或許是中國歷代政權得以以「高壓」維持穩定的重要原因。

外族入侵與內亂:仇恨的循環

歷史上,中國不斷面對外族的入侵與統治,從蒙古、滿清到列強的侵略。這些經驗讓民族自尊一次次受傷,形成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當外敵壓迫過去後,這份不安全感往往又轉化為「對內的仇恨」:仇富、仇官、甚至仇同胞。

這就是為什麼在現代社會裡,我們依然能看到「仇來仇去」的現象。它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歷史長久累積下來的「發洩模式」:當人們缺乏穩定的出口時,最容易選擇的就是仇恨。

收尾:歷史與現在的連結

如果說中國的歷史是一面鏡子,那麼它反映出來的就是「不安」與「仇恨」如何深深影響了今天的社會心態。表面上,中國已經進入了相對和平與繁榮的時代,但這些歷史的烙印仍然存在,潛藏在基因般的集體記憶裡。

理解這段歷史,並不是要停留在哀嘆或責備,而是提醒我們:要走向未來,必須先正視過去的陰影。唯有看清這份烙印,我們才能知道,真正需要改變的,不只是制度和數據,而是深藏在人心裡的恐懼與不安。

第二章 經濟的奇蹟與隱憂

快速崛起的故事

在短短四十多年裡,中國從一個以農業為主、貧困大眾居多的社會,快速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速度,在世界歷史上幾乎是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帶來的投資熱潮、勞動力紅利、全球化的供應鏈,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高速鐵路、摩天大樓、新能源汽車、數位支付……這些都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象徵。

這是一個充滿奇蹟的故事,但同時,也是一個暗藏隱憂的故事。

表面的繁榮與背後的壓力

中國的經濟數據看起來驚人:GDP 高速增長、外匯存底龐大、基礎建設一日千里。但若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繁榮往往帶著一種「急就章」的特質。許多建設是為了數字好看,卻缺乏長遠的規劃。這種現象,從地方政府的債務,到「鬼城」的空置,到豆腐渣工程的頻繁出現,都能看見端倪。

經濟高速運轉,讓很多人短時間致富,但同時也帶來極大的落差。少數人掌握巨額財富,多數人依然在為生活掙扎。結果是:雖然大街上豪車林立,卻也有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在城市邊緣艱苦求生。

空轉的經濟

近年來,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一種「空轉」狀態。這並不是說沒有生產,而是生產與投資不再創造相對應的社會價值。許多企業過度依賴補貼與貸款,導致「數據好看、內裡空虛」。政府往往追求短期成績,忽略了產業升級的真正難題。

這種空轉的經濟模式,帶來了另一個副作用:內卷。當所有人都被迫在有限的資源裡競爭,社會開始陷入一種極端的比較——拼教育、拼工時、拼房價。人人忙碌,卻不一定活得更好。

內卷與焦慮

在城市裡,年輕人普遍承受沉重壓力。房價高企,薪資停滯,教育與醫療成本不斷增加。許多人被迫延遲結婚、生育,甚至選擇「躺平」。這些現象的背後,都是一個問題:經濟雖然在增長,但成果卻沒有公平地分配到大眾手中。

商人追求最大利益,消費者追求最新最炫,導致惡性競爭與資源浪費。科技產品一再更新換代,但改善生活的實質效果卻有限。這種內卷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心理現象,讓整個社會陷入焦慮。

奇蹟之後的課題

中國的經濟奇蹟,的確是世界少見的成就。但奇蹟之後,必須面對的問題卻更加艱難:如何從「追求數字」轉向「追求品質」?如何從「短期繁榮」轉向「長期穩健」?如何讓科技與經濟真正改善人民生活,而不是加深焦慮?

如果第一章談的是歷史的陰影,那麼這一章要強調的是:中國的經濟奇蹟,正在進入一個需要深度反思的十字路口。這不僅關乎制度的選擇,更關乎未來世代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 社會矛盾與科技落差

矛盾浮上檯面

當一個社會快速發展時,最先被放大的往往不是成就,而是矛盾。中國的經濟崛起確實驚人,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無法忽視的社會裂縫。這些矛盾不僅存在於貧富差距,也延伸到性別、文化、價值觀。看似現代化的社會,卻時常充滿互相攻擊的聲音。

仇富:錢的壓力與階級的分裂

錢在中國社會裡,幾乎成為了衡量一切的標準。從家庭對子女的期待,到同儕間的比較,再到婚姻市場上的聘金文化,金錢都是最重要的籌碼。結果就是:當有人成功致富,就容易成為「仇富」的對象;而沒有錢的人,則在壓力與自卑中掙扎。

這種矛盾讓社會形成了一種「錢越重要,人越不安」的惡性循環。

仇女與性別焦慮

性別矛盾在中國近年特別明顯。一方面,女性在教育、職場、收入上的地位逐漸提升;另一方面,傳統父權文化依舊強勢存在。這導致網路上充斥著「仇女」言論,甚至把女性視為社會問題的替罪羊。婚姻與生育率的下降,更進一步放大了這種焦慮。

這不是單純的性別議題,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矛盾:在經濟壓力與文化傳統夾擊下,個體被迫承擔過多責任,卻又無法得到相應的尊重與支持。

仇外與自卑

對外,仇日、仇美、甚至仇台,常常成為群體情緒的出口。這種情緒表面上看似民族自信,實際上卻往往是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與自卑感。當內部問題無法解決時,把矛頭指向外部敵人,是最容易的選擇。這種「仇外」心態雖能短暫凝聚群體,但長遠來看卻消耗了社會理性的力量。

科技落差:先進卻空洞

中國的科技水平不可否認地進步神速,高鐵、5G、AI、新能源汽車,無一不是耀眼的成就。然而問題在於:這些科技成果並沒有真正改善大眾的生活。

建設為了數據,而非品質:豆腐渣工程、空城鬼城的例子,提醒我們科技若不配合體制,就只是表面繁榮。

科技成為監控的工具:人臉辨識、社交信用體系,強化了控制,卻沒有減輕人民的焦慮。

成果與分配不均:高端技術掌握在少數企業和精英手裡,廣大勞工依然過著辛苦的生活。

換句話說,科技進步與社會幸福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落差。

矛盾與落差的交會點

中國今天的社會,仇富、仇女、仇外,表面上是不同的矛盾,其實背後都是同一個問題——發展與制度之間的不平衡。當科技與經濟被放大歌頌,而社會結構與文化卻停留在舊有框架時,矛盾自然層出不窮。

這一章要說的是:真正的挑戰,不是科技能走多快,而是社會能不能跟得上這個速度。

如果落差持續存在,再多的進步也只會成為焦慮的來源。

第四章 自我提升的出路

混亂中的抉擇

當社會充滿仇恨與矛盾時,我們很容易陷入其中,隨波逐流。仇富讓人焦躁,仇女讓人分裂,仇外讓人失去理性。科技的進步沒有帶來真正的安定,反而成了比較與焦慮的新舞台。

在這樣的時代裡,最重要的課題不是「改變世界」──那太龐大、太遙遠,而是「先改變自己」。因為只有能夠在混亂中站穩腳步的人,才有能力走得更遠。

從「錢」到「價值」的轉換

錢很重要,但錢不是唯一的價值。中國社會長久以來過度強調金錢,甚至讓它成為衡量人的唯一標準。結果是:人人都焦慮,人人都不滿。

真正的自我提升,應該是從「追逐金錢」轉向「創造價值」。這裡的價值可以是專業的技術、獨立的思想、也可以是能讓他人受益的善意。錢會隨著價值而來,但價值不會隨著錢自動出現。

建立健康的人際與家庭關係

在壓力巨大的環境裡,家庭和人際往往成為衝突的來源:聘金的比較、收入的攀比、角色的期待,讓許多人疲憊不堪。

然而,真正能支撐一個人走下去的,從來不是金額上的差距,而是彼此之間的理解與支持。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就是拒絕把「比較」當成生活的主旋律,而是用「互助」和「尊重」來替代。

當我們不再只用金錢衡量彼此,就能看見更多純粹的善意。

批判思維與獨立人格

在一個常常用仇恨作為出口的環境裡,批判性思維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並不是要我們否定一切,而是提醒自己:不要盲從,不要因為群體的聲音而忘了思考。

批判思維能讓我們看見矛盾的根源,獨立人格則能讓我們在風浪中保持方向。這不僅是一種知識上的提升,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

小我與大我的平衡

自我提升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我放逐。真正的提升,是找到「小我」與「大我」的平衡。

小我,是保護自己不被環境吞沒;大我,是在有能力時,將自己的力量分享出去。當更多人願意這樣做,社會才會慢慢走出「內耗」的循環。

收尾:出路其實在自己腳下

社會矛盾可能一時難以解決,體制改革也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但在這些我們無法掌控的大事之外,每個人仍能掌控自己的態度與選擇。

真正的出路,不是等待世界變好,而是讓自己先變得更好。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選擇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放棄,這個社會才會有走向光明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明翰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看到「打壓」在這個國家所造成的「謙和」,因為怕激怒某強國,所以人民從小就學習謹慎,就算國家走向「極」富強,也只表露出一種謙恭..........
Thumbnail
我看到「打壓」在這個國家所造成的「謙和」,因為怕激怒某強國,所以人民從小就學習謹慎,就算國家走向「極」富強,也只表露出一種謙恭..........
Thumbnail
全世界很多國家的人被共產黨誤導的核心問題是,每一個國家的人民因為不斷自我檢討自己國家缺失的過程當中,已存有希望自己的國家不會出現那些缺點跟狀況。然而這樣的誤導謬誤影響了人們對於現有局勢的真實認知,值得我們反思。
Thumbnail
全世界很多國家的人被共產黨誤導的核心問題是,每一個國家的人民因為不斷自我檢討自己國家缺失的過程當中,已存有希望自己的國家不會出現那些缺點跟狀況。然而這樣的誤導謬誤影響了人們對於現有局勢的真實認知,值得我們反思。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這一篇,我主要是想要幹話: 中國共殘黨,是這樣洗腦一般中國人們對台灣的印象 (也就是一般中國民眾,容易對台灣具有的印象,因此讓我驚覺原來中國共殘黨是這樣洗腦出的效果) 話說從頭 2011年左右,我在中國那邊的百度+Q群,認識一名中國朋友 當時他的年齡大約是高中生近大學生
Thumbnail
這一篇,我主要是想要幹話: 中國共殘黨,是這樣洗腦一般中國人們對台灣的印象 (也就是一般中國民眾,容易對台灣具有的印象,因此讓我驚覺原來中國共殘黨是這樣洗腦出的效果) 話說從頭 2011年左右,我在中國那邊的百度+Q群,認識一名中國朋友 當時他的年齡大約是高中生近大學生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Thumbnail
這兩天縂能看到類似的言論,不免想吐槽一句國會改革關中共什麽事。。。。 本著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請拿出證據來好嗎?要是拿不出來的話,就是造謠。。造謠真的是沒成本。 就像中國造謠新冠病毒是美國投放的一樣,什麽事只要是利於“我”立場的,真的就可以張嘴就來。 還有就是信這些謠言的人實在是太不瞭解中共
Thumbnail
這兩天縂能看到類似的言論,不免想吐槽一句國會改革關中共什麽事。。。。 本著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請拿出證據來好嗎?要是拿不出來的話,就是造謠。。造謠真的是沒成本。 就像中國造謠新冠病毒是美國投放的一樣,什麽事只要是利於“我”立場的,真的就可以張嘴就來。 還有就是信這些謠言的人實在是太不瞭解中共
Thumbnail
《李光耀觀天下》 一般民眾和政治菁英的觀點有時是不同的。 愛也罷,恨也罷,70年的經驗加上已無須再證明什麼,展望前方,就未來的世界格局提供了質樸清晰的觀點。李光耀描述了一個在不可阻擋的崛起道路上,仍然癡迷於中央集權 的中國;一個儘管具有永不言敗的活力,卻必須分享其支配地位的美國;以及一個掙扎著...
Thumbnail
《李光耀觀天下》 一般民眾和政治菁英的觀點有時是不同的。 愛也罷,恨也罷,70年的經驗加上已無須再證明什麼,展望前方,就未來的世界格局提供了質樸清晰的觀點。李光耀描述了一個在不可阻擋的崛起道路上,仍然癡迷於中央集權 的中國;一個儘管具有永不言敗的活力,卻必須分享其支配地位的美國;以及一個掙扎著...
Thumbnail
2002/11/02 不經由歷史的追溯梳理,「中國」時而被感嘆為一盤散沙,時而被畏懼為霸權黃禍。其行止雖竭力仿效西方列強,卻又偶有疏離挑戰,往往令人難以理解。遂至各取所好,強加於人,真正變成偏執的霸權性話語。但是假若論者能理解概念意涵的流變,則在眾聲喧嘩的概念專斷下,或能保有幾許寬闊的澄明。
Thumbnail
2002/11/02 不經由歷史的追溯梳理,「中國」時而被感嘆為一盤散沙,時而被畏懼為霸權黃禍。其行止雖竭力仿效西方列強,卻又偶有疏離挑戰,往往令人難以理解。遂至各取所好,強加於人,真正變成偏執的霸權性話語。但是假若論者能理解概念意涵的流變,則在眾聲喧嘩的概念專斷下,或能保有幾許寬闊的澄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