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不應僅被視為由單一孤立肌肉構成,而是一個由兩大互補肌肉鏈條—螺旋肌肉鏈(Spiral Muscle Chains)與垂直肌肉鏈(Vertical Muscle Chains)—協調運作的複雜整體;維持這兩者間的動態平衡,對於運動表現與身體健康至為關鍵。
一、螺旋肌肉鏈(Spiral Muscle Chains)
核心理念與結構基礎
- Smíšek 的SPS 理論起源:捷克復健醫師 Richard Smíšek 自1979年發展的脊椎螺旋穩定法(Spiral Stabilization Method, SPS),核心在於將人體肌肉結構分為螺旋鏈與垂直鏈兩套系統──螺旋鏈以斜向與橫向方式連結全身肌群,如同一件“三維肌肉緊身衣”──以功能性線路提供穩定與動力支持。
- Myers 的解剖列車理論:Thomas W. Myers 在 Anatomy Trains 中提出的「螺旋線(Spiral Line, SPL)」,描繪從顱骨沿對角交錯走向至足部再回到背部的完整肌筋膜迴路,顯示這條線如何在身體旋轉、平衡和動作協調中發揮關鍵作用。
構成肌肉群
- SPS 的螺旋鏈肌肉群: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前鋸肌、對側臀大肌與背闊肌等組成主力鏈;此外還包括斜方肌與胸大肌。
- Myers 的解剖列車的螺旋線( SPL) 包括:頸部斜肌、菱形肌、前鋸肌、腹斜肌群、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e latae)、髂脛束、脛骨前肌、腓骨長肌、股二頭肌、骶腰筋膜與豎脊肌等,強調其連續性與功能複合性。
功能與應用
- 脊柱伸展與減壓:螺旋鏈運作時能向上牽拉脊柱,減少椎間盤受壓(SPS 強調動態牽引)。
- 動態穩定性:在運動中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不必要的旋轉或壓迫。
- 平衡與膝蓋穩定:雙螺旋結構傳導平衡力量,優化下肢放置與運動模式。
- 斜向與橫向動作支持:穩定旋轉動作、防止崩塌式滑動。
- 與其他筋膜線協作:若螺旋鏈失衡,可能導致如淺背線、淺前線等筋膜鏈功能紊亂。
二、垂直肌肉鏈(Vertical Muscle Chains)
理論與骨幹結構
- 由 Smíšek 的 SPS 理論定義為沿身體縱向排列的肌群,主要負責靜態與抗重力支持。
構成肌肉
- 包括豎脊肌、髂腰肌、股直肌、腰方肌等長條肌群,並涉及部分背闊肌。
功能與限制
- 負責維持直立姿態與強勢動作(如抬舉或跳躍)。
- 長時間靜態負荷或不活動(如久坐)容易導致鏈條緊張縮短,引起骨盆前傾與腰椎過度前凸,進而增加椎間盤與關節壓力,導致疼痛與功能障礙。
三、平衡機制與訓練關鍵
動態平衡與交互抑制
- 交互抑制機制:當螺旋鏈被激活時,垂直鏈的緊張狀態亦可被動態抑制;這種平衡維護模式被稱為「動作穩定」與「放鬆穩定」。
- 現代久坐生活導致兩者失衡,SPS 訓練重構此平衡,透過啟動螺旋鏈產生牽引與減壓,促進自然運動模式與脊柱穩定。
疑失衡情形與後果
- 若螺旋鏈功能不足,垂直鏈容易代償性的過度活化,引發肌肉失衡、脊椎壓力與姿勢異常,進而導致疼痛與動作功能退化。
四、實證研究支持與臨床應用
姿勢改善研究
- 一項短期介入研究(71 名參與者,4 天 SPS 訓練)結果顯示姿勢顯著改善,前後與側面偏差顯著下降(P < 0.05)(BioMed Central)。
- 與此類似,Struhár 等人對青少年舞者進行三個月 SPS 訓練,姿勢穩定性顯著提升(p = 0.0099)(ResearchGate)。
適用於柔軟度提升
- 昆明醫科大學研究比較 SPS、靜態伸展與 PNF 伸展對臀屈肌柔軟度的效果,結果三者在不同時期皆有顯著提升,表示 SPS 在伸展實效上具同等效果(kyxuebao.kmmu.edu.cn)。
核心訓練的廣泛效益
- 核心訓練能增進平衡、跳躍與投擲表現,核心穩定性提升具有中到大型效應(如平衡 ES=1.17,水平跳 ES=0.84)(PMC)。
- 然而一項針對運動員的 meta 分析指出,核心訓練對特定運動技能如速度與力量提升效果有限,但對核心耐力與平衡效果顯著(ResearchGate)。
五、訓練策略與設計建議
- 針對功能失衡定向訓練:加強螺旋鏈動作,同時拉伸垂直鏈,可以恢復動態平衡與改善姿勢。
- 呼吸整合至訓練中:透過深層核心與呼吸協調強化動態穩定與姿勢控制。
- 動態平衡與連鎖運動訓練:鼓勵在日常行動中如走路或跑步融入螺旋運動,建立功能模式。
- 漸進式負荷訓練:可使用彈力繩進行漸進性螺旋動作,以兼顧穩定性與力量成長。
六、結語
螺旋肌肉鍊訓練方法不僅突破了傳統肌肉孤立訓練框架,更提供了一種基於人體整體協調與功能鏈條的運動哲學。理解並平衡螺旋與垂直肌肉鏈,透過有意識的動作訓練、不僅可恢復健康,也能提升運動表現。從姿勢校正、柔軟度提升再到動作效率與穩定性增進,SPS 所代表的動態整合方法,為現代運動科學與康復訓練注入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Xue Song et al. (2025) — 短期姿勢改善研究
- 研究摘要:71 名姿勢偏差的參與者進行為期 4 天、每日 1 小時的 SPS 練習,結果顯示大部份姿勢參數(前側與側面角度偏差)均有統計學顯著改善(P < 0.05)(PubMed)。
- 意義:首次以量化方式驗證 SPS 能在短期內改善人體姿勢,支撐螺旋鏈啟動促進動態平衡與姿勢校正。
2. Nechvátal et al. (2022) — SPS vs McKenzie 隨機對照試驗
- 研究內容:60 名下背痛患者分為 SPS 與 McKenzie 方法兩組,經 2 與 6 週訓練後評估功能障礙與日常活動能力。兩組皆顯著改善,但組間差異不顯著(P > 0.05)(PubMed)。
- 意涵:SPS 的治療效果與廣泛使用的 McKenzie 方法可匹敵,提供臨床應用的正當性。
3. Struhár et al. (2015) — 姿勢穩定性的提升
- 研究設計:13 歲青少女舞者進行每週 4 次、為期 3 個月的 SPS 訓練。透過平衡板評估結果,實驗組的姿勢穩定性顯著改善(p = 0.0099),對照組無改變(ResearchGate, redalyc.org)。
- 價值:表明 SPS 能增強動態平衡與本體感覺,適用於青少年運動力控制提升。
4. Meng et al. (2025) — SPS 與靜態/PNF 伸展對髖屈肌柔軟度的比較
- 結果摘要:90 名久坐者隨機分為 SPS、靜態伸展、PNF 三組,在訓練後與訓練停止後的柔軟度測量中,三組皆有顯著提升,組間無明顯差異(P > 0.05)(kyxuebao.kmmu.edu.cn)。
- 意義:SPS 在柔韌性訓練上具有與傳統伸展方法相當的效果,與其動態整合特色結合可更具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