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問題發現的契機
去年我在 99 家教網看見一篇徵求家教學生的文章,PO 文者是一名台大學生,開出的價碼是國中程度 500/時,高中程度 600/時。
當我打探其他老師的價格時,發現這出價並非特例。這令我相當震驚。十年前,家教老師的時薪行情約在從國小的 250 - 400/時 到高中的 700 - 1200/時都有。隨著基本薪資十年來提升 50%,家教時薪卻似乎停留在跟過去完全相同的水準。而當將焦點轉向線上家教的當前市場狀況時,情況又更為嚴峻:2025 年線上家教老師的鐘點費普遍比十年前實體更低。
實體課程線上化是一個全球趨勢,這讓我產生好奇:當前的線上家教市場,是怎樣的一個樣貌?經過初步研究後,我看見了三個問題,或許可以解釋何以家教行業的時薪,十年來未見提升,反而行情還下降。這三個結構性的問題為:家教時薪停滯、過度抽成、牛馬問題。
一、家教時薪停滯問題
第一個最令人震驚的觀察是,過去十年來,家教老師的薪水並沒有提升。根據打工探吉 「2025最新家教行情!家教時薪、鐘點費大公開|家長與老師參考指南」,2025 年家教老師的時薪行情如下:

表格來源:打工探吉文章 (2025)
然而,這個行情早在 2010 年代就已經存在,當時的國小、國中、高中家教行情都在打工探吉文章 2025 年的時薪範圍內。
家教老師時薪停滯,是一個很多層面的問題,主要的原因有三:
一、家教老師供過於求:家教老師的資格門檻一般為高中畢業,資深一點的則有研究所在學家教,或是畢業家教;台灣高教普及化,老師間競爭激烈,導致家教時薪被鎖死。
二、家教時薪通常由需求方(家長)決定:儘管家教老師需要提出其時薪,但具有薪資談判籌碼的往往僅限於資深或口碑良好的老師。多數家教老師的時薪仍會受制於需求方的期待。
三、家教成效不容易量化:家長期待家教老師能為學生帶來學習效果上的提升,但家教常為 3 個月至 2 年之間的合作,學生的表現是否能在相對短的時間提升,難以量化。
二、「仲介式管理」線上平台過度抽成問題
在過去幾年中,針對語言學習與技能提升的線上家教平台廣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然而,我發現這些平台的商業模式與運作邏輯存在一個結構性問題:仲介機制不透明。
平台作為網路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抽成是無法避免的(未來會撰文探討線上家教平台的三個商業模式),但並非每個平台都會讓老師知道他們向學生收取多少金額,或公開他們的商業模式。據我觀察,台灣現存多數的平台採取中心化「仲介管理」的方式(開發上相對容易、風險較低);這類平台從簡單的 Wordpress 到高度客製的網站都有,採取業務式經營方式,學生需要透過業務來接洽到他們的老師人才庫,並常需要購買大量課程,來幫助平台鎖定現金流。中心化「仲介管理」的平台範例有: YesOnline、EasyTalk、Winning Plus 、Hi 家教,在 2025 年進行了社群媒體鋪天蓋地宣傳的 TutorABC 。這類平台作為學生對接的窗口,優點在於師資充沛且品質穩定性高,但缺點在於學生無法選擇老師、業務飢餓行銷、老師的話語權低,且受制於平台規則。仲介式平台往往缺乏透明度,將其視為商業機密,因相關資訊直指其核心商業利益。這造成了市場的非效率,使其能「透過資訊不透明而獲利」。長期以往,這不僅僅是老師的權利與薪資受到壓縮問題,而是導致整個線上教學市場,看似蓬勃,實則效率低落。市場的非效率使得平台與老師間權力不對等的情況急遽惡化,教師沒有話語權,而且勞動力傾向被剝削,此為結構化問題之二。
三、「非仲介式管理」線上平台牛馬問題
「牛馬問題」指的是在教學中,由於平台獎勵機制的設計,使得老師無形被過度剝削、缺乏自主性和真實選擇權的勞動問題。這特別發生在平台具有「漸進式抽成機制」的情況下。
在仲介式平台外,有著另一類的平台,筆者且稱「開放式」的平台。在開放式平台,學生可以直接獲取師資資料,並能直接在平台上與老師預約課程,老師那邊自動確認,不需要透過客服。在台灣,此類平台的典型例子為 Amazing Talker ,全台最大的家教平台。此外, Engoo 亦為開放式平台的經營模式;在國外則有 Preply、Tutorful 以及 Outschool。
開放式平台部份解決了平台的中介權過大的問題,但為了保留用戶,Amazing Talker 將海外的 Preply 業務模式帶入台灣,但獨創了抽成比例從 18% 到 48% 不等的「漸進式抽成機制」:兼職教師受到最高的抽成,而抽成比例隨著每個月在平台上的教學時數而下降。這對剛起步的教師來說,是一種嚴厲壓榨;對資深教師而言,則成為在平台上擠乾自己最後一滴勞力的誘因——這個月的高工時,不能保證下個月的低抽成。你得一直不斷維持平台上的高工時才行。
儘管「上課時數越多,抽成越少」機制(配合懲罰)確保了更高的師生留存率,但是背後的代價卻是兼職線上老師痛苦的勞動壓榨。資深線上家教老師 Joanna 在他的網站文章,針對開放式家教平台的牛馬問題,做了詳細的分析。
開放式平台在 2016 年的出現,確實突破了台灣傳統仲介式中心化平台的產業障壁,帶動了線上教育在台灣的普及化,增進了市場的效率,但站在一個民主、勞力解放的角度,台灣現在的線上教育市場仍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No Limit Tutor 的成立
我在觀察到以上問題後, 於 2024 年 11 月嘗試提出一個解決方案:No Limit Tutor(NLT) 。No Limit Tutor 是一個以教師自主與教師 0 抽成為核心設計原則的線上一對一家教平台,其核心文化是民主與信任。在平台設計上,我選擇了如 Preply、Tutorful 這類的「開放式平台」模式。雖然這類平台的開發成本相對較高,但從長遠來看,它們能夠為市場效率帶來更大的提升。
在抽成方面,我下了比較多的苦工。一方面,這樣的平台建置是複雜的工程,維運的成本也相對巨大。平台一方面需要考量到獲取學生的困難,尤其在當前少子化的情境下,家教老師未來的情況日益嚴峻,另一方面又要兼顧家教老師的收入與合理薪水。多方考量之下,我選擇引入 Tutorful (英國) 家教媒合平台的商業模式:平台不對老師抽成,而是在老師的訂價基礎上加上保障服務費,由學生支付,並將保障服務費設計為完全透明、易見。保障服務費的引入是確保平台能幫老師透過關鍵字廣告與搜尋引擎優化(SEO)來吸引學生,並能提供給學生試教退費機制以及「無中介」連絡多位老師的特權,這在傳統台灣已存的語言學習中心或線上家教網站 (比如 EasyTalk、TuturABC、Winning Plus ) 是尚未存在的,因為這意味著平台營收的減低。
我對保障服務費一直保持批判態度,原因就在於它畢竟是一層學生額外的支出。但是,根據我進一步的調查,學生在那些標榜「無服務費」的平台上所遭受的實質損失,其實常常有遠高於支付透明服務費的狀況。這些損失通常來自各種隱性或名目費用、平台隱性的高抽成(可能高達 33 - 65% 抽成),以及極不友善的退款政策。在這些平台上,不乏學生在抱著數萬至數十萬元無法退款的課程,四處尋找是否有人願意接手的荒謬情況。這類平台刻意隱藏平台的抽成,用鋪天蓋地的行銷掩飾其巨額抽成以及抬高學生家教費用的事實,將「退款制度」塑造成牟利工具。儘管其獲利令人瞠目,但在一個非效率市場裡,這樣的制度仍能繼續生存下去,對師生來說都是損害。
因此最後我決定, No Limit Tutor 藉由將保障服務費轉移給學生,同時讓學生享有完整退款權益、免費試教課、免費直接聯絡平台所有老師的特權,讓學生的付出得到相應的、平台外得不到的價值。No Limit Tutor 的做法在目前的線上教學平台中不是主流慣例。雖然這項設計讓我們的開發成本增加了將近 20 萬台幣,但我們的形而上目標始終是:提升市場效率。而消費者的保護與流程簡化,正是推進效率不可或缺的兩個要素,因此我再三考慮下,決定不可犧牲。
結語:一個持續性的嘗試
儘管 No Limit Tutor 透過較低的學生保障服務費化解了部分痛點,退費與抽成卻不是我們主攻的問題。真正的核心,是所謂的「牛馬問題」,以及市場的低效率問題。針對牛馬問題的解法有很多,No Limit Tutor 的作法是透過均一化的保障服務費,避免懲罰兼職型老師,也避免學生因教師競價造成課程品質下滑。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No Limit Tutor 必須持續提供具有誘因的服務。這包括內建的視訊教學系統、安全金流、免訊息排課機制(自動通知)、評價系統與即時檢舉回報機制。這些功能將是平台長期運營的核心努力方向。
我們期待在 2026 年,與更多線上教育的參與者及這個小而堅實的社群貢獻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