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運動員猝死:辨識與風險策略
引言青年運動員猝死 (SCD) 雖罕見(每年約2,000例),但影響深遠、毀滅性。此為青年運動員非外傷死因之首。SCD多發生於青少年晚期至20歲初,男性、非裔運動員及籃球、足球、橄欖球選手風險較高。事件常發生在劇烈運動期間或之後,主因多為心室性心律不整。運動時因兒茶酚胺激增、脫水、酸中毒,風險增加。
主要病因- 心肌病變 (Cardiomyopathies):
- 肥厚性心肌病變 (HCM):心肌異常增厚,盛行率約1/500。死因多為缺血或心動過速誘發心律不整。過去認為應避免運動,但近期研究顯示,運動對HCM患者有保護效益(如減少心肌厚度、改善舒張功能),故指引已修改,支持在共享決策下安全參與運動。
- 擴張性心肌病變 (DCM):心室擴大且功能下降。
- 離子通道病變 (Channelopathies):
- 沃夫帕金森懷特症候群 (WPW):ECG顯示Delta波,快速傳導路徑可能導致心室顫動。
- 長QT症候群:嬰兒猝死症常見原因,需警惕藥物交互作用,避免QT間期進一步延長。
- 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心室心動過速 (CPVT):由兒茶酚胺(運動或興奮)觸發。
- 冠狀動脈異常 (Anomalous Coronary Arteries):
- 較罕見 (1/50-100)。例如,左冠狀動脈從右主動脈竇發出,並走行於肺動脈與主動脈之間。運動時血管擴張,可能壓迫冠狀動脈,導致缺血及心律不整。此類異常常無症狀,首次表現即為心臟事件。
- 其他原因:包括心臟震盪 (Commotio Cordis)(胸部受撞擊)和主動脈病變。
預防策略:辨識與篩檢半數兒科SCA患者在事件前有警告徵兆。
- 區分良性與惡性昏厥:
- 惡性昏厥:通常發生在運動中,恢復較慢,可能伴隨類癲癇或意識混亂。
- 幼兒期(5-8歲)昏厥不常見,應提高警惕。
- 區分良性與惡性胸痛:
- 惡性胸痛:常描述為壓迫感,伴隨出汗、呼吸困難、噁心或昏厥。運動誘發或患者外觀病態。
- 心電圖 (ECG) 篩檢的挑戰:
- phenotypes隨成長演變,篩檢時機難定。
- 資源耗費龐大(數千萬次判讀與追蹤)。
- 有其限制:可檢測HCM或長QT,但正常ECG可能遺漏冠狀動脈異常等風險。
次級預防 由於半數患者可能無症狀,次級預防至關重要。
- 所有運動員應備有緊急行動計畫 (EAP)。
- 現場必須有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並配備功能正常的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 (AED)。AED能挽救生命,如達馬爾·哈姆林(Damar Hamlin)事件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