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上舞蹈課時,看著鏡中的自己,或許當下的我,最渴望的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樣子』。不是誰的影子,也不是誰的翻版,只是單純地想用舞步告訴自己—我就是我。
那是前年寫下的一段紀錄。記得那天,我和一位姊姊聊了很多。聊著聊著,我忽然對自己脫口而出一句:「我就是我,我不是誰的影子,我也不想像誰。」
話一說完,眼淚立刻掉了下來。原來我一直那麼在意,原來這句話就是我心裡最深的渴望。我不想被比較,也不想活在誰的標籤裡。我只是想跳出屬於自己的舞,想被真心看見。那段學舞的日子,我幾乎是用命在跳舞。生理期再痛也撐著跳,腳受傷了還想著去跳,背拉傷了也逼自己繼續動。同一支舞,二十遍、三十遍地重複,從不喊累。那時候的我,把情緒全都收起來,只留下最用力的一面,因為我只渴望得到一句簡單的肯定:「妳跳得很好。」
我隱約還記得,那時候的環境裡,大家總愛把學生和老師拿來比較。有人會說:「妳跳舞很像某某老師!」一開始或許因為還在模仿,所以跳得像很正常。可是當我漸漸跳出自己的想法,那句話就不再是讚美,而是一種刺。

那時候的我,總被各種評語淹沒:「像某某老師!」「不像啊!」「某老師風格!」……每一句都像是標籤,被重重地貼在身上。其實我心裡很介意,卻只會笑笑帶過。現在回頭看,好像那時的我,根本就是在別人的話語裡找自己。結果最像的不是老師,而是「行動式黏貼板」啦~哈哈哈!
我記得自己明明很認真去觀察、去練習,研究怎麼跳才能讓動作更順、更有味道。我怎麼看都覺得不像老師,卻還是被這麼說。當下的我很訝異,也很不開心,但卻只會笑笑的,沒有反抗,也不會安慰自己。只是把那份介意壓在心裡,裝作沒事。
更好笑的是,那時候我超愛甩頭髮,還特地研究要怎麼甩才好看。唉~那時候偶包真的超重!我自己明明很清楚,那就是屬於我的味道,偏偏別人還要硬說我像誰。現在想起來,只能搖搖頭笑自己—唉,那時候的我,偶包練到滿分。哈哈哈~
想著想著,我才發現,那時的我之所以這麼在意,或許就是因為我不願意先給自己肯定。只要我能真心相信「我就是我」,那別人怎麼評論其實都不是重點。說穿了,我當時就像個小小悶燒鍋,心事重重卻悶在心裡不敢爆開,盲點大到只能等自己來吐嘲。果然嘛,還是只有我自己最懂怎麼超越自己。哈哈哈~

那時候的我超愛甩頭髮,還特地研究要怎麼甩才好看。鏡子裡的我,一臉認真,好像在為自己的偶包開發新招式。現在想起來真的好笑~偷偷爆料,其實有好幾次力道沒拿捏好,隔天脖子酸到不行!哈哈哈~結果甩頭竟然還變成了我的跳舞特色~偶包不偶包,至少甩得很有風格~XD
只能等到現在這個會吐嘲的我,來點破那些盲點。要是以前的我遇到現在的我,大概會氣得跳腳吧~但一想到這畫面,我反而笑了:那不就是最明顯的證明嗎?我真的走遠了,也變了。
說真的,要不是最近又翻到這份舊紀錄,我早就忘了自己曾經這麼在意。現在回想,跳舞這件事早就不是我在乎的了,甚至還能笑著自嘲。但矛盾的心情卻真實存在過—曾經渴望「像誰」,也曾經抗拒「像誰」。而修行就是這樣,讓我在投射、模仿、排斥之後,慢慢看清楚:
我渴望過像誰,也抗拒過像誰。修行讓我明白,真正的答案不是別人,而是慢慢學會成為自己。
如今,我終於能拍拍肩膀,輕聲對那個過去的自己說:「妳真的很勇敢。即使沒有人看好妳,妳也沒有放棄。妳不是誰的影子,妳就是妳。」
或許在很久以前,我就想告訴自己:我不是誰的影子,我就是我。
🦥
而現在,我看著那張舊照片,終於能笑著想:「就用這張照片,紀錄我的故事吧。」
🦦小小延伸
回過頭來想,舞蹈對我來說不只是舞蹈。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我看見自己曾經在意什麼、逃避什麼、又如何慢慢放下。
哈,要是現在再有人說我像誰,我大概只會聳聳肩笑著回:「不好意思,我是限量版。」 🤣
尤其這麼雞歪、偶包重、又愛哭又敏感,還能邊吐嘲自己邊笑著承認的,這世界上大概也沒幾個吧。但這樣剛剛好,因為那就是我。

最後啊,我才慢慢明白—其實我不用成為誰,也不用證明自己像誰。我就是我,而且是限量版。帶點自信、帶點幽默,還有偶包、愛哭和敏感,全都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我。哈哈哈~限量版不打折、不加印,絕版款只有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