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滑臉書時,看到了大學竟然有A進B出的新選擇。突然之間想到了羅PD所說的:「世界總是越變越好」,真的很為現在的學子開心。所謂的A進B出,指的是學生考上A學系,但可以透過修習B學系的課程,在畢業時拿到B學系的畢業證書,省去學生轉學或轉系的辛苦。(看到有些學校的A進B出竟然要在延畢時才能申請,我覺得這就有點流於形式了)
先說說我個人的經驗,我大學拿的是韓文與中文系文藝創作雙學位,念了5年。在大一下決定放棄轉學考後,開始著手申請雙主修,當時的雙主修都是隨班附讀制度,因此需要看每個科系是否開出名額,就算有開名額,通常就是1-2位,因此很競爭,申請者要靠成績來一決勝負。但是優點是不需要額外付費,因為是跟著原本的班級一起讀書的。隨班附讀的雙主修生活其實很辛苦,因為雖然名為雙主修,但是一般課程的選擇都只能排在原本系上空堂的時間,跟雙主修系上的同學幾乎都不認識,而且當時學校規定是平均成績85以上才允許一學期修超過20學分(細節有點忘記了),所以其實很拚。我之所以五年畢業,是因為中文系又有所謂擋修,意即必須先修大二的文字學,才能修大三的聲韻學,接下來是大四的訓詁學。但是這些課的時間會與本系課程時間衝堂,為了這個雙主修,我甚至放棄了韓國交換生。因為若是到韓國交換一年,可能我的大學會要念六年才能畢業。(但若是現在的我,則會選擇去交換,大學念六年也不是什麼,一邊打工也是可以的)
研究所時,發現學校的雙主修與輔系規定更改,就是付費學分制度,也就是申請就可以,然後系上都是另外開課,因此很多時候會開在周六。對學生來說,當然就是多了一個選擇,而且門檻較低,缺點當然就是須要另外付學分費。所以其實我當時真的很感謝,以我的家庭情況,若想另外學一門專長還要另外再多付學分費,可能就只能放棄這個想法。所以任何的制度真的都是一體兩面。
再來說說A進B出,其實我個人對這個制度是樂見其成的。原因無他,是因為在升學制度主導的社會脈絡中,大部分的大學生其實不太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在大學的課堂,常常會遇見混日子的學生,學習態度非常消極,什麼都不在乎。我總是對他們說「如果不喜歡韓文或是真的沒興趣,可以轉系,去探尋自喜歡的東西」,因為這些學生在課堂中,總是坐在最後面,趴著睡覺或滑手機,對於課堂內容完全沒有興趣。哪怕我走到他們面前指著內容要求他們練習,他們會點頭,然後依然不做任何事情。檢討時就隨便抄答案,敷衍求有過就好。經過與學生的商談,發現他們就是屬於「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雖然不喜歡韓文,但也不喜歡其他(或許是根本沒去探索是否還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然後對於這樣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同學,他們根本不會有「準備轉系」的動力。若是能讓學生廣泛修習課程,透過這些課程找出自己的興趣,並且能投入其中,對學生來說,未嘗不是更開闊的選擇。
去年在輔大遇見了一個學生,她已經大三要升大四了,卻來告訴我她打算休學。起因是在最後一堂課時,我與他們分享了一些口譯相關的工作,她突然發覺這樣的工作是她相當感興趣的。她告訴我想休學去韓國念語言中心時,其實我還是有點擔憂,因為她已經大三,我告訴她,念語言中心有很多方法,不見得要休學,而且她現在念的東西若是加上語言,說不定會更有優勢,著實好像不需要放棄已經唸了三年的主修。但是她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她念得很痛苦,只是考上了就一路唸下來,當初來修韓文課也只是因為「好像有趣」,所以,她不是在熱愛的情況下來上這堂課,後來卻越上越開心,她很認真地告訴我,這是她唯一一整年都沒有請假缺課的課堂,而且都是開開心心來上課。
聽她這樣說時,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去阻止她…可能站在旁觀的立場,都會覺得只差一年就畢業了,這樣太可惜了。就像我的韓文老師朋友們總是勸我,「你連資格考都通過了,就只差論文了,就趕快寫,不要放棄!」…或許,現在是她好不容易看見一個微弱的光,那個光指引著她未來的方向。因此我跟他說:「好,如果這是你深思熟慮後做的決定,那就去吧!反正這也不是什麼不可逆的決定,你去韓國唸完語言中心後,若還是想完成本科的學業,隨時都能回來的!」而今日聽說了A進B出的政策,我不由得想到這個學生。若是每個學校都能推進,甚至能給學生更多的選擇,也許學生不必選擇休學放棄她念了三年的學業,也或許還能有其他的可能性…
至於有人憂心此舉會加劇「選校不選系」的風潮,我認為這其實是莫須有的擔憂。以前強調選系不選校,那是因為多數人的認知停留在「專長=就業」,也就是畢業科系等於職場的舊思維。但是現今社會,除了少數的諸如法律、醫學、會計等領域,大多的時候,主修與就業領域並不相關,還是應該要看學生的個人特質是什麼,所以我個人其實不覺得「科系」能定終身,至於「選校」風潮,則是不可避免的,為什麼大家都要冠冕堂皇地去忽視我們這個社會其實就是在乎「學歷」呢?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大學畢業生在選研究所時都強調「洗學歷」,自然也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對還存在著「頂大畢業光環」,站在學生的立場,若是成績可以,想選擇資源更好,聽起來好聽的頭銜,這真的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選擇學校還是選擇科系,這個決定在學生本人,一如同每個人心中認定的價值並不相同,為什麼身為師長的我們就是要強案學生遵循「選系不選校」這樣的思維呢?這是我們的價值觀,卻不見得是同學們的價值觀。就像是有些同學認為把錢花在看演唱會很開心,有些人覺得存一筆錢要到國外旅行放鬆,有些人則是立志吃遍美食,花錢不手軟…,說穿了,他們都各自把錢花在各自認為值得的地方,這個世界為什麼只能有單一價值呢?為什麼會有人覺得自己存錢就是比看演唱會的人高尚?這只是價值不同,選擇不同而已。
每個學校,每個學系,都應該努力發展,讓學生能堅定地選擇自己,這才是大學發展之道,而不是去想一些招生的旁門左道。就像我當初一心轉學,卻因為學長的一席話而選擇留在當時超級冷門的韓文系,這就是選擇。每個系,都應該找到讓學生堅持選擇自己的立足點,而完全不能被學生選擇的科系,則應該思考立足根本。我記得之前在教育電台的某集節目中,提及少子化以及私校存活問題。我當時對於這樣的現象很擔心,當時的主持人嘉麗卻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她的話如同當頭棒喝。「如果我們的社會不需要這麼多學校,你為何要如此苦惱?」。的確,少子化讓學生人數變少,那麼,接下來就是選擇的問題了。學校有什麼值得學生選擇的?將是學校發展得很大重點。百年校譽的招牌,當然也是很加分的一點。就像是人長得漂亮,在面試時就是多多少會占優勢。這是真相,為何我們要掩蓋它?
當然,或許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成熟到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負責,但是他們的人生還很長,不會因為選校或選系就會遭遇什麼樣不可逆的人生順境或困境,人生與思想本就是不斷變化的,在不斷成長不斷思考下,終將慢慢尋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