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 商周 的重點整理如下:
📌 核心觀點
心理韌性(resilience)不是只有在大風大浪後才養成,它也能透過日常的嗜好慢慢建立。
這些活動讓我們習慣承受壓力、接受不確定性,進而培養持續前行的力量。
✅ 7種能鍛鍊心理韌性的嗜好
- 寫日記
- 把情緒與想法寫下來,壓力就從腦中轉移到紙上。
- 提升自我覺察,讓人敢直視情緒 → 韌性基礎。
- 繪畫 / 素描
- 水彩會暈開、線條會歪,提醒人生充滿不確定。
- 學會接受「無法完全掌控」,提升心理彈性。
- 烹飪新料理
- 每次失敗都是練習,今天炒糊了,明天再來。
- 養成「錯了再試」的心態,把失敗視為過程。
- 學習樂器
- 進步是長期累積,暫停也是音樂的一部分。
- 訓練耐心與節奏感 → 韌性來自等待與調整。
- 園藝
- 植物需要時間,不能急。
- 學會耐心、觀察、平衡(太多/太少都不對)。
- 在緩慢中承受不確定。
- 志工服務
- 跳出自我,轉換視角,建立與他人的連結。
- 培養「人際韌性」,提醒自己即使不能掌控一切,也能發揮影響力。
- 說故事
- 把困難說成冒險,失敗說成轉機。
- 建立「意義建構」(meaning making),是最高層次的韌性。
💡 延伸啟發
- 心理韌性不是一夕之間爆發,而是「日常中的微習慣」逐步養成。
- 每個嗜好都在訓練不同面向:
- 個人情緒 → 寫日記、繪畫
- 面對失敗 → 烹飪、樂器
- 時間與耐心 → 園藝
- 人際與意義 → 志工、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