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06/03)114學年度學測放榜,一名錄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的學生遭網友踢爆學習歷程造假,登載的得獎紀錄並不屬實。對此,校方表示,將緊急召開會議,確認該名考生的錄取資格。
對於這個新聞,身為一位在前線輔導學員書審的講師,我認為有兩點值得探討。一個是科系/領域/校系本身所默許的「階級問題」,另一個是回到學習歷程本身來看資本力量是不是真的能夠被淡化。
科系/領域/校系默許的階級固化?目前很多校系都會在簡章上面特別註解(並非強硬規定,而是建議)高中生繳交的學習歷程儘量以校內的活動為主。就我的輔導經驗,「以學校為主要活動歷程」的學生,他們的上榜表現,並沒有比那些「以校外活動為主」的學生還差,甚至還更好。
所以這也讓我好奇,沒有特別註解「以校內為主」的科系/領域/學校有哪些?而這些科系/領域/學校,是否有「階級固化」的現象?比如說這兩天吵得沸沸揚揚的「醫學系/領域」?
至於,學習歷程檔案是否等於另一種資本比拚的軍備競賽?
很多人(家長/補教業,尤其是以教學測分科考試科目的教師)在提出這樣的質疑前,其實都沒有去好好了解「學習歷程檔案」的組成元素。
高中生繳交給大學端的學習歷程檔案,主要由三種檔案組成:
第一種,修課紀錄。簡單講就是孩子的在校成績表現跟校排名/學群排名。
第二種,課程學習成果。這個檔案簡單講就是上傳課堂老師指派的作業或是報告。只要有跟著學校老師的步驟走,基本上都能在學期結束時上傳,並讓老師認證。
第三種,多元表現。這個檔案簡單講就是你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其中有一個東西叫做「自主學習計畫」,許多校系都會看,且愛交幾份就交幾份(制度設計是最多10份);重點是,這一類的檔案內容彈性非常大,可以做一些日常觀察紀錄。比如說,我在高中端兼課時,就有想要念心理系的同學問我自主學習計畫要寫啥。我看他下課的時候都在打手遊,就叫他研究遊戲成癮的心理機制。操作方式也很簡單,就是選幾個新的遊戲,然後固定去玩它,並記錄自己何時上癮,或者哪類遊戲會讓自己玩下去、哪些不會;接著,再找一些心理學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後來他考上政大心理系,後續還向我回饋,他面試時,老師都在跟他聊這份自主學習計畫。
是以,上面這些東西你爬梳一下後會發現,真的不用花什麼錢參加校外活動,甚至很多都能在學校裡面完成。
任何升學制度所潛藏的制度漏洞一直以來都有,但也不要因為一些個別案例就否定整個制度設計而進一步主張倒退回去聯考制度。這邏輯大概就像,你不會因為吃了一間讓你拉肚子的店,而去否認現在的食安檢查程序,甚至還肯定以前的食安標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