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同溫層看到臉友分享了一個膾炙人口的都市傳說,簡述如下:
話說1884年,蘇格蘭某位農夫弗萊明救了一名掉進糞坑的小孩,這小孩不是別人,正是日後叱吒風雲的溫斯頓‧丘吉爾。小孩的父親為了報恩,資助了農夫的兒子上學。結果這孩子後來成了舉世聞名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再後來,丘吉爾二戰期間得了肺炎,命懸一線,又是弗萊明的青黴素救了他第二次命。故事最後畫龍點睛:丘吉爾握住弗萊明的手,感嘆「你救了我兩次!」

這故事完美得像是好萊塢劇本:一場偶然的善舉 → 教育投資 → 科學突破 → 歷史轉折,善有善報,命運交織,堪稱「人類史詩」。但問題是——它根本不是真的。
先說開頭的「糞坑救人」。這種性命垂危的深刻印象,應該是會被記錄在個人傳記或家族歷史當中,查詢丘吉爾的傳記,檢索與他相關的歷史文獻,從來沒有提到過他差點在糞坑裡喪命。丘吉爾小時候的確頑皮,會摔馬、會調皮搗蛋,但「掉進糞坑」這一幕,完全沒有記錄。這種情節倒是很像傳統的寓言故事模式,主角幼時必有一場大難不死的經歷,如:「幼時掉井」或「大病不死」,虛構者以這種故事模式來暗示角色日後的非凡命運。從敘事學的角度來,這部分應該是虛構者為了增添戲劇性,直接「編劇式」加工,主角的遭遇,是為了闡發某種道德觀點而刻意設計,這是典型的「故事裝置」(plot device),而不是歷史文獻。
再來看「資助上學」的情節。根據都市傳說,丘吉爾的父親蘭道夫‧丘吉爾,因為農夫救了孩子,於是慷慨解囊,資助農夫的兒子,讓他接受菁英教育。這聽起來就像小說裡的貴族報恩情節,充滿道德寓意。但事實上,亞歷山大‧弗萊明的確是出身於蘇格蘭農家,卻不是靠什麼勳爵的資助。他靠的是自己的努力與獎學金,還有家人的支持,才進入倫敦的聖瑪麗醫學院。歷史檔案裡根本沒有任何「丘吉爾家族出手相助」的痕跡。也就是說,弗萊明的成就,完全是靠自身實力,而不是一場戲劇性的「貴族資助」。
到了故事的高潮,丘吉爾在二戰期間因肺炎命懸一線,據說是青黴素救了他一命。這段或許最容易打動人心,畢竟我們都希望看到「命運的迴圈」再次發生。然而真相卻更令人啼笑皆非。1943年,丘吉爾的確在北非患上嚴重肺炎,但治療他的是私人醫生 Charles Wilson,也就是後來的 Moran 勳爵。他使用的藥物不是青黴素,而是當時比較常用的磺胺藥。青黴素雖然在1928年被弗萊明發現,但直到1940年代初期才逐步進入臨床試驗與量產,當時的產量有限,還不至於能「順手救首相」。換句話說,丘吉爾的肺炎並不是青黴素治好的,更不是弗萊明親自趕來出手相救。「弗萊明二度救丘吉爾」的橋段,只能說是後人腦補加戲。
既然這故事前後都經不起考證,那為什麼還會廣為流傳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太「美好」了。就如同早年流傳在網路上的〈姜文新疆教子〉或〈湯唯英國街頭賣藝〉一樣,這種「名人知音代言體」的虛構敘事,都滿足了某種價值缺失或道德發揚。〈姜文新疆教子〉折射出中國小孩的嬌生慣養;〈湯唯英國街頭賣藝〉則反映了女性演員在演藝圈的困境與實現夢想的艱難。
而丘吉爾與弗萊明的都市傳說呢?人類天生喜歡聽到這種「善有善報」的故事或「深受啟發」的雞湯文。
一個農夫的善舉,最後改變了世界的命運,這種善的回向,簡直是道德寓言中的經典範本。再加上故事裡的兩位主角,恰巧一位是拯救無數生命的科學家,另一位則是二戰的政治領袖,這樣的組合既浪漫又充滿戲劇張力,且帶有神秘色彩,讓人覺到冥冥之中有善念在緣份聚合當中,改變了歷史,創造了歷史,也成為了歷史。
丘吉爾與弗萊明之間的故事雖然不是紀實歷史,但它有一種象徵意義。它提醒我們,一個小小的善舉,或許真能在某個角落裡,改變不知名的生命。若能在關鍵時刻盡自己的一份心力,發揮善念創造歷史價值,相信緣分與命運會對你有所回向。同時,我們也應該謹慎,這種刻意調動情緒,引發同理的雞湯文或勸善文,會讓我們輕忽了歷史的因果,簡化了歷史的複雜,進而模糊了歷史的真相。
有些道理聽起來似乎很可靠,但部分內容或許是催眠你的迷藥;有些特定敘事的刻意虛構是種洗腦,目的是讓群眾受控讓你的心智被誤導;所以,雞湯勸善文讀起來很美好,但也請注意,不要忘了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