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賈伯斯(Steve Jobs)於史丹佛大學2005年畢業典禮的演講稿,主要由三個賈伯斯重要的生命故事與其反思所組成,包含「關於人生的點滴如何被串在一起」、「愛與失去」及「關於死亡」三個主題。
「關於人生的點滴如何被串在一起」:
賈伯斯從大學退學,基於興趣學習美術字體的經驗,成為日後創業的基礎。「愛與失去」:
被自己所創立的公司開除,但賈伯斯仍然積極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擇己所愛。
「關於死亡」:
面對癌症的經驗,讓賈伯斯深刻理解到生命的有限性,並透過此判對生命中何謂重要的事情。
大學畢業是學子脫離學生身分,步入嶄新階段的開始,賈伯斯作為全球知名品牌公司的執行長,將自身對生命的深刻省思,與年輕人誠摯分享。綜觀賈伯斯所提出的三個省思,可以發現不外乎是在關於在每個時間點,能綜合考量過去、現在與未來。
1. 「關於人生的點滴如何被串在一起」:能對自己過去的累積的經驗正向詮釋,相信這些點滴可以在未來的每一刻串連成線。
2. 「愛與失去」:不要受到過去失去的束縛,不要擔心未來是否更好或更糟,也不要輕易相信自己「注定」只能如何,接受老天爺的當頭棒喝,積極地擇己所愛,投入當下。
3. 「面對死亡」:生命存在有限性和階段性,每個人都有面對死亡的一天,從未來的觀點加以思考,甚至是最後面對死亡的時候,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呢?
前述有關對「過去」、「現在」、「未來」時間點的切換,其實可以用心理學理論中津巴多的「時間觀」加以理解。
什麼是時間觀呢?
建構心理時間的一個基本向度,在認知歷程我們會將經驗劃分進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框架中,並在決策行動中受其影響。
每個人都擁有六種不同的時間觀:
1.積極過去:反映一種對過去的熱情、多感的態度,認為過去大體上是美滿的
2.消極過去:反映對過去普遍消極、厭惡的看法。
3.宿命現在:一種對未來和生活已被注定、無法改變、無助和絕望的態度。
4.享樂現在:表明了一種對當前快樂的偏好,很少關心未來的後果。
5.未來:行為以追求未來目標和回報為主。
6.超未來:相信死後會有某種形式的存在,對未來的關注並不會隨著身體的死亡而終止。
而不同的時間觀,將會影響我們的認知方式,進而促成我們的不同行動,如:
1.積極過去:「想起過去讓我很高興」、「我懷念我的童年」
2.消極過去:「我總覺得人生有些事情應該可以不一樣」、「過去的痛苦經常在我心中重演」。
3.宿命現在:「運氣比努力工作更能得到回報」、「你無法真正計劃未來,因為事情變化很大」、「命運決定了我的大部分人生」。
4.享樂現在:冒險讓我的生活不再無聊」、「我做事很衝動」、「我經常跟隨我的心而不是我的頭腦」
5.未來:「當我知道有工作要做時,我能夠抵制誘惑」、「約會遲到讓我感到不安」、「我通過穩步推進按時完成項目」
6.超未來:「死亡只是另一個新的起點」、「只有我的肉體消逝」。
若希望能擁有較高生活滿意度,擇應該擁有:
平衡的時間觀 A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
平衡時間觀被定義為根據任務特徵、情境考慮和個人資源在時間觀間靈活切換的心理能力。
多半由較強烈的「積極過去」,較弱的「消極過去」與「宿命現在」,適當的「享樂現在」與「未來時間觀」組成。
意即能正向詮釋自己過去的生命經驗、適度的積極投入當下,並規劃未來。
而這些概念其實正好賈伯斯的理念不謀而合。
如果你對自己時間觀的現況也有興趣,不妨可以參考這個網站!
https://www.thetimeparadox.com/zimbardo-time-perspective-inventory/
透過調整自己詮釋過去、現在與未來經驗的方式,願我們都能擁有更無悔而衝實的人生。
感謝每一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