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在新公司的上工指南:Onboarding 要做哪些事?|EP1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剛踏入新公司的產品經理,要如何快速熟悉全新的環境、陌生的產品線以及人際關係?Onboarding 有哪些注意事項?剛好這陣子有滿多朋友更換公司,這篇預計透過 3 個維度 Product(產品)、Project(專案)、People(人員)記錄一下產品經理上工流程。

raw-image

一、入職前的準備工作

⠀⠀

在面試階段通常就會看各種文章,像是:

  • 公司:公司背景、近期新聞、創辦人新聞
  • 產品:產品發布會、官網產品介紹
  • 競品:產業動態、競爭對手發展

這些可以在入職前就先建立產品的初步認識,可以在入職後快速了解產品的基本資訊,快速聽懂同事的溝通語言。

⠀⠀

在拿到新公司 Offer 時,我也會先訂下要達到的目標,比較常見的像是:

  1. 要累積 OO 專案或產品
  2. 要創造 OO 數據或指標
  3. 要嘗試帶領 OO 團隊
  4. 要晉升 OO 職位
  5. 要爭取 OO 外派機會

這些目標可以讓自己進到公司後,先有初步的目標方向,例如「為了累積 OO 產品規劃經歷,現階段先開始熟悉 OO 產品功能」。

⠀⠀

二、 Product(產品)、Project(專案)、People(人員)

除了上述之外,可以從 3 個面向來了解接下來的工作樣貌,分別是:

  1. Product:產品架構、用戶洞察、市場定位以及關鍵指標等面向。
  2. Project:團隊正在執行的專案,包括專案目標、執行進度、資源分配
  3. People:利害關係人,包括跨部門協作夥伴、外部客戶

⠀⠀

(一)Product — 了解產品全貌

⠀⠀

作為產品經理,要能規劃產品之前要先了解產品現況,根據我之前待過的產品團隊會有幾種方式:

  1. 閱讀過往產品文件:包含產品上線文件、教學文件、FAQ 等
  2. 參與內部各種會議:包含每日站會、週會、各種例會等
  3. 向團隊成員請教:包含 PM Mentor、RD、Sales 等

但上述不一定每間公司的狀態都能參考,有些公司比較沒有整理文件的習慣,因此 PM 剛進去公司能看的文件非常零散,我的作法是主動整理一份產品規格書,做法如下:

  1. 將整個系統切成不同主頁面、子頁面
  2. 看有沒有現成的文件可以先閱讀,陸續記錄在自己的新文件上
  3. 每一頁自己都操作過一遍,紀錄每一個動作的細節和阻擋情境(像是欄位上限、送出方式、刪除情境等)
  4. 將不確定的規則都記錄在規格書上
  5. 先向同事確認若要瞭解這幾塊,可以查看什麼文件
  6. 若都沒有文件,未來要規畫這塊的功能時再請教工程師

⠀⠀

雖然自己整理文件很土法煉鋼,但這個方式可以讓自己快速了解到整個系統,特別是使用者流程和功能現況:

  • 以電商平台為例:最快的方式就是自己上架數個商品,並從前台測試下單
  • 以求職平台為例:則是自己建幾份不同職位的履歷,並測試投履歷

比起聽別人說,直接把自己當成是使用者走過一次產品流程,能更快了解使用上的一些問題,像是「為什麼當時會這樣設計?這個欄位怎麼有點不好填寫?這個地方看不懂要做什麼?好像不知道要怎麼操作下一步?」等問題,這些問題對於未來產品規劃都會有幫助,也可以了解目前系統的一些基本 UX Guideline。

另外隨著 AI 工具出現,也可以直接透過與 AI 對話掌握特定產品的概要,例如向 AI 詢問「請比較 A(自家品牌) 和 B/C/D(其他產品) 的差異」、「請說明 OO 系統的使用流程」等,雖然不完全精準,但也足夠讓新進產品經理了解功能樣貌或競爭者有誰。

⠀⠀

(二)Project — 掌握專案執行現況

⠀⠀

除了產品本身,產品經理若能了解公司目前正在執行的專案狀況也是一個快速融入團隊的方法。

透過專案管理工具、會議記錄或直接與專案經理請教,可以提前掌握在特定產品之下有沒有關聯的專案正在執行,這些資訊建議包括:

  • 專案概要:專案名稱、預期完成時間、目前進度狀況
  • 參與人員:專案經理、參與團隊、各利害關係人、專案要報告的客戶
  • 專案成效:指標、數據、目標
  • 自己角色:自己未來在此專案中會不會扮演什麼角色

以 B 端產品為例,有些專案類型是「客戶導入專案」,這時導入就會跟指定功能有關,像是 A/B/C 功能要上線才能讓某客戶簽約,這時專案經理和產品經理就會很密切合作。

以 C 端產品為例,可能則是「和某個外部產品有異業結盟」,這時特定功能可能就會需要調整。

⠀⠀

除了專案本身之外,我也會盡可能去了解「專案經理的工作流程」,像是:

  1. 專案進案的方式:會不會影響到產品 Roadmap
  2. 專案優先級原則:其他團隊都在關注什麼指標
  3. 專案資源的分配:公司在意的專案是什麼類型
  4. 專案管理的方式:卡片工具或 Excel 表單

這幾項可以從專案經理的視角更了解公司的決策方向,包括評估原則、商業考量、資源分配、人力分配等因素,也能事前了解到「專案經理的立場」,這對於未來和這個角色合作時,比較能站在他們角度在同理事情。

⠀⠀

(三)People — 建立利害關係人網絡

⠀⠀

除了 Product、Project 之外,People 也是身為產品經理需要掌握的關鍵,內外部利害關係人的人際網絡是順暢工作的基礎。

最快的方式是畫一張「人際關係圖」,從自己角色出發,會碰到哪些角色?像是:

  1. 上層:Mentor、直屬主管、副總
  2. 平行層:專案經歷、業務、客戶經理
  3. 開發團隊:工程師、設計師、QA 人員、系統分析師、數據分析師
  4. 外部人員:客戶、第三方系統商、外包人員

事前掌握這些人際網路,可以在工作中比較知道什麼狀況要找誰,特別是關鍵人物 (Key man),最直接的狀況是萬一開發進度延誤,要找誰求救或徵詢更多人員開發,或是該找哪個專案負責人討論時程等。

⠀⠀

人際網路完成後,再來就是要找到「每個人的使用說明書」,像是如何和直屬主管互動,是否需要每雙週 1on1?是否要每週繳交週報?回報開發進度的頻率是如何?他對功能的期待是?(向上管理不容易,這也是我還在學的一個課題)。

而與開發團隊的默契也是需要花時間培養,每個工程師都有各自的習慣,像是「Coding 中不希望突然跑過去討論」、「有事先留言不要突然跑來」、「定義好每個規格再來討論」、「請列出你具體要開發的 API 內容」等眉角,身為產品經理需要掌握每個人的溝通節奏和特定語言才能讓工作更順暢。

以我過往案例,我會盡可能去了解技術細節,像是 API 名稱、排程名稱、schema 名稱等,讓我在提需求時可以更精準告訴工程師說我需要改什麼地方,同時因為可以和工程師討論到技術面,之後若要和專案經理和業務介紹產品時,也能更清楚說明我們能支援什麼 / 不支援什麼。

外部利害關係人雖然不在公司內部,但他們的影響力往往也很重要,以 B 端產品為例,客戶是最重要的外部利害關係人,他們願意付費、持續續約通常才算是 B 端產品的成功,因此保持客戶良好關係、定期收集他們的反饋,。對於 B 端產品經理也是滿重要的日常工作。

⠀⠀

三、快速上手的實戰技巧

⠀⠀

在某些公司的 Onboarding 過程,有些會有 Mentor 帶著你一步步通關,像是第 1–5 天要閱讀什麼文件,甚至會帶著你和未來合作的部門打招呼,常見的流程像是:

  • 第 1 天:加入各 Slack 頻道、認識團隊成員、觀看內部教學影片
  • 第 2 天:閱讀產品文件、操作 A/B/C 功能
  • 第 3 天:閱讀產品文件、操作 D/E 功能、自己走過一個用戶流程
  • … 等

但如果沒有人帶著你做上面這些事,也可以主動和 Mentor 約個固定 1on1 諮詢,像是我之前有約過 Mentor 每週的一三五固定進行 30mins 的 1on1,一次問完我遇到的問題,持續 2 個月左右。

若真的不確定要做哪些事,可以參考以下方式讓自己上手:

  1. 公司:閱讀公司官網、理念、內部教育訓練影片
  2. 產品:閱讀產品文件、教學手冊、FAQ、電子報
  3. 團隊:主動向團隊成員自介、或中午一起加入吃飯
  4. 人員:觀察辦公室周遭的各種角色,劃出人際網路圖

⠀⠀

另外一個新人常遇到的陷阱是「不要太急於改變現有的流程」,即使一開始可能對於某些事情會覺得有更好的方法,但要先理解為什麼現有的方式會存在,它解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歷史脈絡。

避免過早批評各種事物,而是以觀察和理解的心態來參與,同時也盡量避免一開始就試圖下各種決策,而是透過逐步貢獻和參與感建立信任。

⠀⠀

四、總結

⠀⠀

剛好近期參與不少 PM 活動,和不同 PM 聊到報到流程時,發現每間公司狀態都很不同,有些要自己去打怪闖關,有些遇到很善心的 Mentor 手把手領進門。

但原則通常就是這三個元素:Product(產品)、Project(專案)、People(人員)。

  • Product:理解產品架構、用戶、和系統
  • Project:掌握專案執行、管理流程、資源分配
  • People:覺察利害關係人、關係維護

這三個面向是相互關聯的,能為之後的工作更順利,好工作的衡量標準對我來說不只是完成工作任務,更包括團隊協作、利害關係人協作、專案協作等多方考量。

這篇是我自己這幾年的 PM 職涯心得,持續讓自己養成系統思考,也持續在不同角色可以創造產品經理的價值。

⠀⠀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思維的創意想像
114會員
191內容數
《產品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2025/07/20
產品經理部落格的第 1 篇從 2022/07/22 開始,到 2025/07/17 第 100 篇,用 3 年的時間成長了什麼?對於產品經理有什麼感受?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的看法?這篇會記錄一下這 3 年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7/20
產品經理部落格的第 1 篇從 2022/07/22 開始,到 2025/07/17 第 100 篇,用 3 年的時間成長了什麼?對於產品經理有什麼感受?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的看法?這篇會記錄一下這 3 年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7/07
產品經理常扮演客戶與團隊中間的溝通橋樑,但當走到第一線面對客戶時,常常會面臨一個困境「答應 vs 不答應」的需求窘境,「現場答應」可能會帶回一堆無法消化的要求,「現場猶豫或拒絕」又有可能破壞客戶關係。
Thumbnail
2025/07/07
產品經理常扮演客戶與團隊中間的溝通橋樑,但當走到第一線面對客戶時,常常會面臨一個困境「答應 vs 不答應」的需求窘境,「現場答應」可能會帶回一堆無法消化的要求,「現場猶豫或拒絕」又有可能破壞客戶關係。
Thumbnail
2025/06/24
剛入行產品經理,一定會在網路看到各種產品管理框架,像是北極星指標、User Journey Map、Persona、RICE 評估法、雙鑽石模型,這些框架看起來都可以套用,但實際工作後才發現不是每個框架都可以導入,有些是流程不適用、有些是文化不適用,這篇想記錄我目前產品工作中的框架。
Thumbnail
2025/06/24
剛入行產品經理,一定會在網路看到各種產品管理框架,像是北極星指標、User Journey Map、Persona、RICE 評估法、雙鑽石模型,這些框架看起來都可以套用,但實際工作後才發現不是每個框架都可以導入,有些是流程不適用、有些是文化不適用,這篇想記錄我目前產品工作中的框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面試產品經理要怎麼準備?原本是行銷領域是否可以轉職?大學期間要準備什麼作品?這篇會從「心態準備、求職面試、學習資源」三大方向來拆解產品經理的轉職之路。
Thumbnail
面試產品經理要怎麼準備?原本是行銷領域是否可以轉職?大學期間要準備什麼作品?這篇會從「心態準備、求職面試、學習資源」三大方向來拆解產品經理的轉職之路。
Thumbnail
如果公司有個內部規範流程,推行運轉也七八年以上,對於一個剛接此業務大概一年的人員,竟然可以在一年內被反應這樣流程有問題,希望可以有所調整,反應的單位來自於平行單位的非主管職。身為人事行政的自己,會如何處置呢? #管理辦法的修改流程 這個也許是表層最關鍵的部分,公司內部對於管理辦法的修
Thumbnail
如果公司有個內部規範流程,推行運轉也七八年以上,對於一個剛接此業務大概一年的人員,竟然可以在一年內被反應這樣流程有問題,希望可以有所調整,反應的單位來自於平行單位的非主管職。身為人事行政的自己,會如何處置呢? #管理辦法的修改流程 這個也許是表層最關鍵的部分,公司內部對於管理辦法的修
Thumbnail
在剛出社會不久,有一次在面對客戶高層的簡報會議,由於是自己所學領域,內容都相當熟悉,因此現場交流展示時也比較有自信,滔滔不絕地運用各種術語、縮寫講解方案,並搭配幾份複雜的圖表和數據,希望展示我們公司的實力以及我自己的專業度。 然而,在會議後...
Thumbnail
在剛出社會不久,有一次在面對客戶高層的簡報會議,由於是自己所學領域,內容都相當熟悉,因此現場交流展示時也比較有自信,滔滔不絕地運用各種術語、縮寫講解方案,並搭配幾份複雜的圖表和數據,希望展示我們公司的實力以及我自己的專業度。 然而,在會議後...
Thumbnail
近期在準備產品經理的職涯訪談,剛好把一些產品思維紀錄一下,包含對於產品工作的理解、產品規劃流程、和產品經理的自我反思,這篇不代表最正確的答案,僅代表個人在產品經理道路上的思維。
Thumbnail
近期在準備產品經理的職涯訪談,剛好把一些產品思維紀錄一下,包含對於產品工作的理解、產品規劃流程、和產品經理的自我反思,這篇不代表最正確的答案,僅代表個人在產品經理道路上的思維。
Thumbnail
產品經理做每個產品決策時,都不斷會被客戶、客戶經理、產品主管詢問各種為什麼,像是為什麼這樣設計?出發點是什麼?影響是什麼?因此這篇想記錄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產品問答,包含影響我哪些產品思維和框架。
Thumbnail
產品經理做每個產品決策時,都不斷會被客戶、客戶經理、產品主管詢問各種為什麼,像是為什麼這樣設計?出發點是什麼?影響是什麼?因此這篇想記錄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產品問答,包含影響我哪些產品思維和框架。
Thumbnail
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如何快速融入團隊,成為一員?本文分享了7個實用技巧,包括與主管溝通、新人自我介紹、參加團隊聚餐等,讓你成功迎接新挑戰。
Thumbnail
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如何快速融入團隊,成為一員?本文分享了7個實用技巧,包括與主管溝通、新人自我介紹、參加團隊聚餐等,讓你成功迎接新挑戰。
Thumbnail
本文探討初涉產品管理的新手在面對複雜問題時的困境,強調學習區分事情輕重緩急的重要性。建議培養這種辨識能力,並運用堅持和放棄的技巧,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提及常見問題如何優先處理、如何在兩個同樣重要的選擇中做取捨,以及解決加班困擾的建議。總結指出,堅持和放棄是初學者在學習事務管理時的得力助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初涉產品管理的新手在面對複雜問題時的困境,強調學習區分事情輕重緩急的重要性。建議培養這種辨識能力,並運用堅持和放棄的技巧,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提及常見問題如何優先處理、如何在兩個同樣重要的選擇中做取捨,以及解決加班困擾的建議。總結指出,堅持和放棄是初學者在學習事務管理時的得力助手。
Thumbnail
初接管理職的感受與困惑,面對不同性格的團隊成員如何管理與引導,如何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一起來探討在管理職上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初接管理職的感受與困惑,面對不同性格的團隊成員如何管理與引導,如何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一起來探討在管理職上的經驗和心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