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不演了。」
我習慣摟著你的手睡覺,你卻把棉被緊緊裹住全身,彷彿生怕我會碰到你。
我習慣對你說早安;你只留下已讀。
我知道我的靈魂與身體已對你心寒。理智卻還在尖叫:再道歉。於是我雙手捧著匕首,刺入左胸,把心臟端在你面前,寫下感人肺腑的字句。
你卻說:「又在抱怨?文筆真差。」
我雙手捧著那顆還在跳動的心臟,鮮血一滴一滴落在地上,凝成黑洞,慢慢將我吞噬。
原來
我的赤裸、我的真誠、我的脆弱,
在你眼裡,依然只是潑婦罵街,
依然比不上你的「靈魂伴侶」。
我們的劇還在演。
下一場切換時,我還在換衣服,你卻一聲令下,幕布瞬間撤下。
台上只剩我,衣服穿到一半,狼狽又赤裸,任憑全場觀眾投以難堪的目光。
那一刻
我懂了:你愛上的不是真實的我。
若你愛的真是我,在我舉起匕首、左胸潰裂時,你會心疼、會阻止
因為那是我一生最毫無保留的樣子。
那一刻,我也懂了
你喜歡的,是社工訓練出的我,
戴上面具訪談、引用教科書與實務觀察養成的句型,
言行得體、符合規範、擅長溝通的我;
而不是那個情感反應延遲、需要時間翻譯並多次感受的 INTP,我的真實樣貌。
內在小孩
他原本蜷坐角落、雙手抱膝哭泣;忽然抬頭,以猙獰的眼神望向你:
原來,我以為你懂,其實你不懂。
你愛的,是我的社交面具,微笑、樂觀、同理、訓練有素;
你不知道,那些卻讓我極度耗損。
我把面具收起來,舞台還亮著,但我決定不再演了。
📘內在小孩(Inner Child)摘要內在小孩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我們心中那個仍舊懷抱童年經驗與情感的小小自己。這個部分通常保有最初的純真、創造力與渴望被愛的需求,但也常藏著未被理解的傷痛與創傷記憶。
當內在小孩受傷未被照顧,成年後的我們可能會表現出過度依賴、害怕被拒絕、逃避親密、或對批評過度敏感等行為。這些都是來自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透過內在小孩的方式浮現出來。
療癒內在小孩,意味著我們必須以一個成熟的自我去「重新照顧」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這不是責備過去,而是學會用溫柔與理解,告訴內心的孩子:「你已經安全了,我會保護你。」
- 有時候,我們的崩潰與脆弱,並不是因為當下,而是內在那個孩子,還停留在無人理解的夜裡哭泣。
- 她想被抱、想被肯定、想聽見一句「妳很好,妳不是錯的。」
- 成年後的我們,得學會彎下身,拉住她的手,帶她一起離開那段被遺棄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