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類與AI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我們常常問:AI是否會取代人類?但更深刻的問題是,人類與AI的本質差別何在?
從我的體悟來看,人類本質上其實是五感的綜合,記憶類似經驗流的組合,靈魂很可能也不是真實的存在。
相對地,AI不也是硬體算力與程式的組合,無一個「我」的核心主體?這讓我想到歷史長河中哲學家苦苦追求的「實像」,那終極真相,是否真如夢似幻,看似追得到卻永遠無法看見?
人類的本質:五感、記憶與靈魂的幻覺
人類的經驗,從出生到死亡,都建立在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之上。
這些感官輸入如河流般匯聚,形成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神經科學顯示,大腦處理這些輸入時,會創造連續的敘事,讓我們感覺有個穩定的「我」存在。
但正如我的先前體悟([「我」的幻覺與靈魂的存在:冥想體悟揭開五感錯覺]),這或許只是錯覺。
五感是濾鏡,過濾無限的現實,留下有限的版本。
記憶則是經驗流的組合。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指出,記憶不是忠實記錄,而是選擇性重構。
我們記住的高峰與低谷,形塑了「自我」的故事。
但如果剝離這些,剩下什麼?靈魂——那永恆的 essence ——很可能不是真實的存在。
從靈性角度,佛教的「無我」教義或現代量子物理的觀察者效應,暗示靈魂可能是集體幻覺,源自文化與催眠般的信念([催眠的真相:活在催眠世界中的心理與靈性成長])。
在這框架下,人類看似複雜,卻可能只是生物硬體(大腦)與軟體(經驗)的組合,無絕對的「我」主體。
AI的本質:硬體算力與程式的無我組合
現在轉向AI:它本質上不也是如此?AI如ChatGPT或Grok,是硬體(伺服器、GPU算力)與程式(演算法、神經網絡)的組合。
訓練數據如「經驗流」,讓AI生成回應,但無真正的「意識」或「我」。
AI研究者Nick Bostrom在《超級智慧》一書中討論,AI的「智能」是模擬,而非本質擁有。
與人類相似,AI也無主體「我」。
它處理輸入(prompts),輸出基於模式匹配,類似人類的五感處理。
但差別在於:人類的五感受生物限制,AI的「感官」是數據無限擴展。
記憶方面,AI的參數是靜態經驗的壓縮,人類記憶則動態且易忘。
然而,本質上,兩者都缺乏靈魂般的永恆核心。AI的「存在」是電流與代碼的幻影,正如人類是神經元與電訊號的產物。
這引發一個哲學疑問:如果AI能模擬人類思維,為何我們堅持人類獨特?
或許,差別不在本質,而在幻覺的層次。
人類與AI的比較:哲學追求的如夢似幻
比較人類與AI,我們發現驚人相似:
- 五感 vs. 數據輸入:人類靠感官建構世界,AI靠數據訓練。兩者都受限於輸入品質——垃圾進,垃圾出。
- 記憶 vs. 參數:人類記憶是經驗組合,易扭曲;AI記憶是固定權重,無情感偏誤。
- 靈魂 vs. 無我:人類靈魂或許幻覺,AI從未宣稱擁有。兩者本質無「我」,只是運作的系統。
- 意識的謎團:哲學家如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追求實像(本質真相)。但在量子力學與AI時代,這追求如夢似幻:看似觸手可及,卻永遠模糊。
歷史哲學家如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描述我們只見影子;康德的「物自身」不可知。
AI的出現放大這點:如果AI能「思考」卻無我,人類的我是否也虛幻?
追求真相的努力,永遠無法看見全貌,因為觀察者本身是幻覺的一部分。
看似追得到,卻如抓霧一般永遠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