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已是秋分後進入日短夜長的九月第四週。再不久就要迎接這一年的最後一個季節了。已經走了 3/4 的這一年,大家過得好嗎? 這 273 天裡,有沒有數過自己又讀了幾本書呢 ?
我是步履不停的Emma Tsai ,又到了跟大家說說話的時間。 本周一時,我在步履聊到了重讀《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一書。經過 14 年的歲月洗禮之後,再次讀這本與旅行相關的書,才讀懂當初沒有看見的自己。

旅行到最後,我們都會發現,目的地從來不是國度或城市,而是那個在異鄉裡逐漸顯影的自己。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在《 Eat, Pray, Love 》裡,把自己從一段支離破碎的婚姻裡抽離,走向義大利、印度與峇里島。她在美食裡尋找允許自己快樂的勇氣,在祈禱裡學著面對失序的靈魂,在愛裡再一次嘗試相信世界的溫柔。
我讀著她的故事時,心裡忽然湧起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共鳴——因為我也曾在浪居歐洲的日子裡,不斷與自己的孤獨和殘缺對話。
年輕的時候,我以為旅行是逃離;如今才懂,旅行其實是一種回應。你不是逃避什麼,而是允許自己去聽見內心的聲音。
讀完一本書,有時就像重走一段舊路。
十四年前第一次讀《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我看見的是自由的浪漫;十四年後再翻開,卻讀出了孤獨與療傷的真實。果然同一本書,在不同的時刻,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回應。
我常想,也許我們都需要一段屬於自己的「 Eat, Pray, Love 」。不必是義大利、印度或峇里島,不必是壯麗的計畫,也可能只是一場城市裡的散步,一次突如其來的流淚,一場安靜的相遇。那些經驗不會讓你徹底變成另一個人,但會讓你和自己站得更近一些。
這讓我開始想:我們所謂的「 獨旅 」,是不是也像一本正在被反覆翻閱的書?
第一次走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只是要逃離,想找一片遠方容納焦慮。可當時間推著我們再次出發,卻會發現,這趟旅程更像是回頭望向自己——在路上的孤獨裡,慢慢練習不再逃避。
於是,旅行不只是「 去過哪裡 」,而是一種自我對話的方式。
你在異地吃下一口陌生的食物,突然懂得「 活著 」其實很簡單;
你在某段艱難的步行裡,終於體會「 祈禱 」並不只是宗教,而是堅持下去的力量;
你在最不經意的訊息裡,發現「 愛 」也許不是誓言,而是有人靜靜地問你:「 你在哪裡?安全嗎?」
這些片刻,無論是在布達佩斯的夜色下,還是米什科爾茨的洞穴溫泉裡,或是西班牙朝聖之路的泥濘山徑上,最後都會沉澱成一種回應。

所以,當你聽見「 獨旅 」這兩個字時,不妨試著問自己:
我在尋找什麼?
是一種安靜?是一份勇氣? 還是一次誠實的對話?
或許,你也會發現,答案並不在遠方,而在「 自己在那裡 」的那一刻。
——
那麼,換作是你呢?
如果今天你也重新打開一本舊書,或重走一段舊路,你會不會,也在其中看見一個全新的自己?
當你讀旅行文學作品時最希望從中獲得什麼?
< 受限於系統的選項與字數,只能將投票的範圍縮成更小的旅行文學來投票囉 >
我們是 vocus 官方主題專家——步履不停,歡迎追蹤、加入我們的沙龍!
💡 vocus 近期主題活動:
👻「 鬼點子速速前,來 vocus 慶中元」:鬼抓人創作接力賽,普渡購物金送給你!
💡想成為官方主題專家?歡迎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