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一起聊天很自在,現在我一出現,明顯感覺到空氣都壓抑了。」
一位主管朋友曾這樣跟我感嘆。
同時另一位友人也哀嘆,他發現組員們另外開了一個「沒有主管」的群組,心裡實在不太舒服。
這種感覺,相信不少主管都體會過。
但仔細想想,我們也曾經是新鮮人。又怎不能體會組員心裡的聲音?
「我的事情還沒做完,他會不會說什麼?」
「在他面前我不能太輕鬆,以免他以為我很閒。」
「不能說太多自己的事情,誰知道會不會影響我的考績。」
這些想法,只是因為不同職責導致的立場不同。
而主管和組員之間的相處模式,通常會根據領導風格、團隊文化與成員組成而有所不同。
那麼,先問問自己:你想當什麼樣的主管?
主管的職責,不只是分配工作
很多人以為主管就是「分配任務、確認進度」,但實際上主管的角色更像是團隊中的教練,除了指派工作,還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切換不同的角色:
- 技術指導:當組員卡關時,適度指導方法與思路,讓卡住的齒輪重新轉動。
- 資源分配者:將有限的時間、人力、資源,放到對的地方。
- 情緒守門人:察覺組員的壓力與焦慮,避免因個人情緒影響團隊氛圍。
- 激勵者:在團隊低迷、挫折時,及時提供鼓勵與刺激,讓大家重新打起精神。
主管與組員的距離感,可能就是因為這些「角色差異」而存在。
在特定情況下,往往必須跳脫「友情」,在關鍵時刻,扮演好稱職的「主管」角色。
我曾經很相信「放任自由」是最好的方式。組員各自獨立完成工作,各自掌握好自己的事情,需要我協助時再提出,我會及時提供建議與支援,多美好的團隊模式啊!
而在我自認這是最完美的管理模式時,我遇到一位打破我規則的新鮮人。
因為社會經驗不足,導致這位新鮮人誤以為「自由」意味著隨意,卻忽略了自由的前提是:每個人都必須完成自己該做的事。
最後,我不得不採取更嚴格的管理方式,直到他能在期限內獨立完成工作為止。
這讓我理解,主管風格沒有絕對對錯,重要的是「能不能根據團隊、個人狀態做調整」。
無論想成為什麼樣的主管,
給予專業輔助的靠山型主管、
制定嚴格任務的控制型主管、
溫馨鼓勵傾聽的園長型主管等,
只要能帶領團隊穩定輸出,讓組員發揮才能,就是難得的好主管。
與其糾結是否能與組員打成一片,不如找到相處的平衡,讓組員理解,當他們有不同的需求時,你可以隨時靈活調整角色,給予他們所需要的資源。
你也有同樣的困擾嗎?歡迎跟Murmur一起分享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