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神對話》介紹
《與神對話》的第一本在 1995 年出版,很快就在全球掀起靈性熱潮。
它談的不是抽象的神學,而是以生活化方式論述生命難題:
-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 為什麼人生總有痛苦?
- 沒有十誡,是十項承諾; 神給人自由,而非限制。
書中一再強調:人人都能與神連結,神不是遠在天邊的高高在上,而是你心中那個最溫柔、最清楚的聲音。

🌟 作者的故事
作者 尼爾·唐納·沃許(Neale Donald Walsch) 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場戲劇。
他出生於 1943 年,在美國密西根州長大。年輕時做過廣播主持人、公關、甚至新聞記者,看似光鮮亮麗,但到了中年,他的生活卻跌到谷底:
- 事業不順,接連失敗
- 婚姻破裂
- 一場嚴重車禍讓他差點喪命
- 經濟困窘到必須流浪街頭
在絕望的某一晚,他憤怒地拿起筆,寫下一封給「神」的信,質問為什麼人生要這麼不公平。
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聽見了「回應」。不是外在的聲音,而是內心清晰的指引。
於是,他開始一問一答,把這段奇妙的心靈交流記錄下來,最終成為《與神對話》系列。

✨ 關於生命的意義
讀這本書,促使我重新檢視「我」的存在。
佛教中有一句偈語讓我聯想到書中的觀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從物理的角度來看,我了解自己的物理資訊、行為模式、思考模式。
但從「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卻不了解我從何而來?我為了什麼而來?以及我所認知的「我」,是否真的是全部的我。
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
我們原本都是光的一部分。因為一直身在光中,我們反而無法體驗「光」的存在。
因此,我們需要透過「非光」的經驗——也就是黑暗,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其實就是光。
以下是書中提到的寓言故事:
✨ 小靈魂與太陽
從前有一個靈魂,知道他自己是光。這是個新靈魂,所以急於體驗。「我是光,」他說,「我是光。」然而對於這點,他所有的覺知和敘述都無法取代對這事實的經驗。
但在這個靈魂所在的領域裡,除了光,沒有別的。每個靈魂都是崇高的,每個靈魂都是莊嚴華美的,每個靈魂也都散發著令人肅然起敬的燦爛光輝。
因而這個小靈魂就像是陽光中的一支蠟燭。在最偉大的光--他是其中的一部份--當中他無法看見自己,或經驗到自己真正是誰。
這個靈魂變得越來越渴望認識自己。他的渴望如此之大,以致有一天,我說:「小毛頭,你知道必須做什麼來滿足你這渴望嗎?」
「哦,神啊,要做什麼呢?我什麼都肯做!」小靈魂說。
「你必須將自己和我們其他的分開,」我答道,「你必須將黑暗召到你身上。」
「哦,神聖的主,什麼是黑暗?」小靈魂問。
「你所不是的那個。」我答道。小靈魂了解了。
因此,那小靈魂真的將它自己與所有的我們分開,是的,甚至去到另一個領域裡。在那領域,靈魂有力量召喚所有各種的黑暗到他的經驗中。小靈魂這樣做了。
然而處在黑暗當中,他卻哭喊道:「父啊!父啊!您為何捨棄了我?」就像你在你最黑暗的時候一樣。然而我從未捨棄你,反而是永遠站在你身旁,準備提醒你你真正是誰; 正準備著,永遠準備著叫你回家。
所以做照亮黑暗的光吧,不要詛咒黑暗!
在被「非你」包圍的時候,不要忘記你是誰。縱使當你想去改變創造物時,也要讚美它。
並且要明白,在你受著最大的試煉時,你所做的,可能是你最大的勝利。因為你創造的經驗乃是你是誰--及你想要是誰--的一個聲明。
✨ 啟發
以上這則寓言用簡單的方式點出了書中探討的觀念:
從宇宙的維度來看,黑暗的經驗,或許是自身靈魂希望的一場試煉。
因為靈魂在極樂世界中無法體驗到「奉獻」的精神,祂在極樂世界中充滿能量與自由,甚至在彈指之間就能滿足所有願望,哪裡找得到需要幫助的其他靈魂。
若是要學習奉獻的精神,需要捨去光的身分,需要進入六道輪迴的學習副本,真實體驗肉身的不便利、物質世界的匱乏,從而在艱困的環境中,受到靈魂內在的愛的驅動,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佈施,靈魂才能算是體會「奉獻」的精神。
同樣的道理,若是靈魂一直待在極樂世界,則無法體會災厄會帶來什麼樣的恐怖,也同樣需要進入學習的副本,從人生的悲喜無常中,體驗悲傷的過程。
靈魂的選擇並不是在黑暗中詛咒命運,而是希望智慧的覺醒能提昇愛的層次,讓自己在悲傷的最後循環中選擇了「寬恕」。
只有體驗過黑暗的經驗,才能認識到什麼是光。只有作為「非你」,你才能夠認知到什麼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