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一個月份,九月份,我覺得持續創作文字內容會是蠻好的。每天如果花二十到三十分鐘整理出一篇文章,並將它發布在自己的部落格上,不僅是一種記錄,更能落實「記錄而非創造」的概念。
在這個記錄的過程中,當它成為習慣後,你會發現其中的樂趣。同時,你也能回顧自己過去發生的事情與學到的內容,這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在創作的路上,我從 Podcast 到 Threads,再到部落格,是因為不同平台的文字限制,促使我轉向更自由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當你持續去做時,靈感會源源不斷,並帶來新的發現,也會讓自己持續提升與優化。
由於長期用這樣的策略,創作上反而沒有太多限制。因為這些都是自己真實經歷的事情,反而更能落實並提升能力。
近期快速整合一下目前的推動與進展——昨天已經完成 ISBN 與 CIP 的申請,預計一週左右就能取得書籍的正式認證。簡單來說,ISBN 就是書籍的身分證,而 CIP 則是國家圖書館的分類認證。
這些完成後,接下來還有新的功課要進行,包括整本書的架構調整。原本的想法是:內容已經用 A4 的 Google Docs 全部寫完,封面與封底設計也完成,其他部分交給出版社處理。
但後來接到一通電話後,我改變了想法——出版社原本要處理的內容,包括書籍編排、設計、排版、流程跑件等大小事,現在決定全部由我自己親自 Handle。
在全部自己 Handle 的過程中,其實真的還蠻有趣的。當不知道怎麼做時,我會善用 AI 與網路上的資源去學習、理解,然後一步步推進。雖然速度相對比較費力,但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
這也讓我想到吸引力法則中的一個概念——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到達目的地,但只要車燈能照亮前方 200 公尺,我們就能一路往前開。這個原理其實也適用在生活、工作與事業上。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最終會到哪裡,但只要持續向前,一步步推進,回頭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遠。
我回顧自己的 Podcast,那天與一位台中朋友交流後,他去看了我的部落格與 Podcast,驚訝地說:「哇,你的 Podcast 已經錄了 358 集,這麼有持續力與自律性!」我自己回頭看,也覺得很感慨。畢竟這 358 集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而是每天錄一集、每天上傳。
有時候,如果時間允許或有許多學習內容想分享,我甚至會一天上傳兩集。在這個過程中,我的自我成長非常明顯。因此,我一直認為錄製 Podcast 是一個很棒的策略,也非常鼓勵對創作有興趣的人去嘗試。
Podcast 不僅能幫助我們成長,還能提升表達能力、詞彙運用,甚至鍛鍊講故事的能力。雖然錄音時可能只是自己一個人,但完全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對 300 位聽眾演講,這種心態會讓內容更有張力與感染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表達、溝通、說故事能力,以及對某些事物的理解,都有了明顯的提升。我很喜歡 Gary Vaynerchuk 這位創業家,他在許多短視頻中談到 Document vs Create 的概念,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有共鳴,我的體驗是——「哪怕你只是做一個轉述,你都很強了」。
因為我自己也發現,光是轉述這件事,就能讓我對某一個領域、某一個知識點有更清楚的理解。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不僅能幫助記錄,也能加深自己的吸收與應用。
接下來想分享一個小插曲——昨天我看了一本書,叫做《Canva 的設計教本》。這是一本很明確的工具書,也讓我意識到,像這種類別的工具書其實非常多,例如關於 Notion 的運用、職場 AI 的應用、甚至 ChatGPT 的操作指南。
我媽媽曾經建議我,可以去上課程,例如一些政府單位開設的 AI 課程。我的想法是,如果有時間、有預算,當然可以去學,但我現階段的觀念是——我們學習不是為了學習而學,而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達成某個目標而學。
換句話說,我會先確定自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再藉由 AI 來幫助我更有效率、更便利地完成事情。我不是為了學 AI 而去學,而是為了做某件事而學,並善用 AI 這個工具來提升效率,甚至帶來更多靈感。
有人問我,AI 或機器人會不會取代人類?
對我來說,不需要用這樣的角度去看它。AI 就是一個工具,用來幫助我們的。
當然,人與人之間一定會有比較。如果真的要比,那我認為 善用 AI 來讓自己變得更好、更有效率、更有才幹,才是關鍵。當你變得更好之後,別人就相對更難取代你。
不過,這些屬於硬實力。另一個重要的層面是軟實力——溝通、表達、談吐、情商,還有人際關係。
如果你的人際關係好、溝通又流暢,這本身就很有價值。再加上銷售、行銷、演講等能力,這些都是個人魅力的展現。
我覺得生活、工作、事業都有許多面向值得我們去了解、學習與發現。只要有意識地去探索,就能找到很多不同的切入點。這也呼應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
以 Canva 為例,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無論是製作 PPT、書籍封面、還是各種設計感的作品,不管是平面還是影像,都能藉由它完成。
這真的很驚人,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工具在對的人手中,可以發揮出極大的價值。
甚至在設計中,像字體的運用、工具的使用,我認為在了解它們之後,接下來的關鍵就是 如何運用這些東西,幫助我們達成想要的結果。只要能把這些工具用在對的地方,它們就能發揮很大的價值。
補充一下,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做《教練式領導》。我快速整合一下裡面讓我有感的部分,書中的重點可以分成三塊:
- 教練心態
- 教練技能
- 教練工具
在「教練心態」這部分,它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提問會帶來更好的學習——不僅是對自己,對被教練者也是如此。
我一直覺得,只要你開始提問,就代表你正在學習與進步。
以我自己寫書為例,我原以為十萬字的內容大約會有四、五百頁,但實際排版後才知道,大概是兩百六十頁上下。
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不斷提問:
- 排版要怎麼做?
- 書的尺寸該設定多少?
- 版面間隔要留多大?
這些問題都需要被明確條列出來,接著去找答案。找到答案之後,還要落實成可行動的方案,並開始執行。
所以,我認為 所有的進步都來自於提問。當你問出問題,並付諸行動去解決,成長就會自然發生。
接下來,我還會繼續提問,比如:
- 我要怎麼樣把書上架到實體書店?
- 我要怎麼樣把書電子化,讓它能成為電子書販售?
- 我要怎麼樣在前期預售的時候就先收到款項,再拿去印書販售?
這些都是一系列很具體的問題,需要明確列出來。列出之後,就要去找答案、找資源、找有經驗的人協助,然後一步步推進。其實,這就是整個行動的核心概念——先提問,然後行動。
下一部分是 教練技能。
書中提到,對於那些習慣於提供解決方案、分享自己經驗的領導者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 停止說話。
當我們停止說話時,會發現提問變得困難,因為我們並不擅長發問。我們的好奇心往往有限,甚至自以為已經知道答案。
因此,傾聽就變得很重要。簡單來說,積極傾聽 本身就是一種技能。
我覺得,有時候在看書的過程中,我們會有不同的發現,而這些發現很多時候來自於我們願意靜下來聆聽、觀察與思考。
事實上,我們常常想要給別人經驗、故事、案例,讓對方能快速調整或改變。
但真正關鍵的技能,其實是 積極傾聽——透過「提問」來啟動聆聽的過程。
我們習慣把「給」當作主要的互動方式:給內容、給案例、給故事、給想法、給步驟。然而,「聽」才是更重要的能力。積極傾聽 不只是聽,而是帶著好奇心、透過問題去引導對方說出更多。
最後一部分是 教練工具。
書中提到,教練是一個 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單向的教導過程。
許多傳統的教學工具在教練過程中並不適用,因為專業教練會運用不同的工具——這些工具源自於教練心態,並結合教練技能,促進被教練者的學習。
在對談式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 Coach 模式:
- 這個模式聚焦在人本身,而非問題本身。
- 它能在每一次教練對談中,找出最相關的話題,引導對方採取行動。
- 「Coach」五個字母分別代表:連結(Connection)、結果(Outcome)、意識(Awareness)、途徑(Course)、重點(Highlight)。
我的快速整合:
- 提問
- 積極傾聽
- 教練模式(Coach)
我自己的理解是,學習其實是一個 理解與應用的過程,而不是「當下馬上懂、馬上用得很好」。
理解之後,需要有意識地去練習,把書中的模式、方法、步驟 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才能真正靈活運用。
以我對學習與記憶法的觀察來說,可以拆成三個步驟:
- 拆解
- 視覺化
- 整合
比如說要背一段英文,先拆解成小單位,再把這些內容用視覺化方式記下來,最後整合成串聯的故事,並反覆輸出。
這樣的方式能同時加深理解與記憶,並且讓內容更有條理。
此外,我也會刻意練習一些軟實力,讓它成為自然反應:
- 問問題
- 給正向反饋
- 溝通時給讚美
- 用微笑傳遞正能量
- 說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