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我們聊到,孩子「打死不認錯」的習慣,很可能源自於家庭中模糊的界線。這時候,你可能會想:「溫柔對待孩子,是不是就等於沒有原則?」
別擔心!今天這篇續集,就是要來破解這個迷思:「柔性」不等於「軟弱」。溫柔的溝通,可以與堅定的界線並存!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幫孩子重設明確的邊界,讓他們在愛中學會負責。
界線模糊,才是問題根源!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只要夠愛孩子,他們就會聽話。但沒有明確的界線,就像是開車沒有交通號誌,孩子會感到困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孩子缺乏清晰的界線,他們會覺得:「爸媽的規則好像隨時都在變」,或是「我只要哭鬧,就能達成目的」。這時候,孩子會判斷「沒人能管我」,而這正是他們不認錯、不負責的根源。
如何重設「明確邊界」?📌
想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你必須先成為一個「有邊界的規範者」。這份邊界,必須是透明且可預期的。
- 把規則「寫」出來: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家裡的規則畫下來或寫出來,例如:「玩具要回家」、「說話要用溫和的聲音」。這樣一來,規則就不是你個人的情緒,而是全家人都共同遵守的約定。
- 反覆說、反覆執行:孩子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內化規則。當他們又犯規時,不要急著發脾氣,而是堅定地提醒他們:「記得我們的規則喔。」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重複,他們會慢慢理解規則的穩定性。
家長請當「教練」,而非情緒發射器!🎯
當孩子犯錯時,最挑戰我們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記住,你的角色是孩子的「教練」,而不是情緒化的發射器。
- 練習「我訊息」:當你感到生氣時,可以試著說:「我看到地上的玩具,讓我覺得很生氣,因為我們說好要一起收好。」用「我」開頭的句子,是表達你的感受,而不是指責孩子。
- 用一句話取代情緒爆發:當孩子不聽話時,試著用一句簡單而有力的話來回應:「我知道你現在心情不好,但我們的規則就是這樣。」這句話傳達了你的同理,同時也重申了規則的不可動搖。
總結一下:
柔性不是對孩子沒有原則,而是將愛與界線完美結合。當你把「模糊的規則」翻成「有邊界的規範」,孩子會知道,即使你對他們溫柔,你也是一位值得信賴且堅定的引導者。這份愛與界線,將會成為孩子一輩子最寶貴的禮物。💖
你也可以從今天開始,把「模糊的規則」翻成「有邊界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