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媽們!👋
你家的小寶貝是不是也有一種「打死不認錯」的超能力?😵💫 每次問他:「玩具是不是你丟的?」他卻總是搖頭說「不是我!」 這時候,心裡是不是很想大吼:「明明就是你!」但又覺得怎麼說都沒用呢?
先別急著生氣!其實,孩子不認錯的背後,藏著一個我們需要理解的心理小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團,並學習如何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敢於認錯的「小大人」吧!💪為什麼「不認錯」會成為習慣?🤔
在心理學上,孩子不認錯的行為,可能與家庭中的「界線模糊」和「過度保護」有關。
當一個家庭沒有明確的規則,或當爸媽總是替孩子收拾殘局、幫他找藉口時,孩子會接收到一個錯誤的訊息:「沒人能真正管我,我做錯事也不用承擔後果。」這份信念會慢慢內化,讓「不認錯」變成一種保護自己的習慣。
因為對他們來說,認錯等於承認失敗,而他們從小就沒有學過,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敗。
第一步:建立簡單可預期的「遊戲規則」📝
想要改變孩子不認錯的習慣,第一步,就是要讓他們明白:「做錯事,就需要承擔後果。」而這份後果,不是情緒化的責罵,而是一套清晰、簡單、可預期的規則。
- 用制度取代大吼大叫:當孩子打破東西時,不要先情緒化地罵他。你可以冷靜地對他說:「你打破了杯子,現在需要跟媽媽一起把它清理乾淨,這是我們家的規則喔。」
- 預告後果:在孩子玩耍前,先和他們約定好規則:「玩完玩具,要一起收好。如果沒有收,我們明天就不玩這個玩具了。」讓孩子知道,後果是來自於制度,而不是爸媽的情緒。
當孩子習慣了「規則」,他會慢慢理解,犯錯並不等於世界末日,而是需要去面對和處理的一件事情。
第二步:讓孩子看到「認錯=心智成長」🌱
許多孩子害怕認錯,是因為他們認為認錯只會帶來懲罰。但我們要讓他們知道,認錯是修復關係與問題的第一步!
- 練習「模擬道歉+修復流程」:當孩子推倒了弟弟,我們可以引導他:「弟弟哭了,你推他,他會很痛。我們一起跟弟弟說對不起,然後幫他拍拍,好嗎?」這樣做,孩子不只說了「對不起」,他還學會了如何修復因為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傷害。
- 不只罵一句「你錯了」:當孩子犯錯時,不要只停留在指責。我們可以引導他思考:「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怎麼做?」這樣做,是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只讓他感到羞愧。
總結一下:
這段旅程充滿挑戰,但請相信自己,你正在引導孩子走上成為負責任大人的道路。
如果你也想改掉孩子不認錯的習慣,就從「建立規則」+「一起修復」開始吧!這份愛與界線,將會成為孩子一輩子最寶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