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自我成長」幾乎成了顯學。無論是書籍、Podcast、YouTube,甚至社群媒體上,都充滿了各種關於如何成為更好自己的方法論:早起讀書、每天寫感恩日記、保持運動習慣、學習新技能……

似乎只要跟上這波浪潮,就能一步步靠近理想中的自己。
然而,心理學家卻提醒我們:這樣的自我成長文化,其實隱藏著一個陷阱 —— 那就是「焦慮的循環」。一、為什麼自我成長會讓人更焦慮?
表面上,自我成長看似積極,但如果背後是「不夠好」的焦慮驅動,那麼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
許多人陷入「做得還不夠」的心態:書讀不完、技能學不完、目標總是遙不可及。這種無止境的比較,反而會讓人越努力越焦慮。

二、「成長焦慮」的心理學解釋
根據臨床心理學研究,這種焦慮來自於「條件式的自我價值」。
也就是說,當我們把自我價值綁定在外在成就或習慣上(例如:每天要運動30分鐘才算自律),一旦失敗,就會產生罪惡感,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夠好。
三、如何避免掉進自我成長的陷阱?
- 檢視初衷:問問自己,是因為熱愛學習,還是因為害怕落後?
- 允許不完美:不用每個目標都達標,偶爾的鬆懈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 關注內在價值:不要只看外在成就,試著欣賞自己的善良、幽默、耐心等特質。
- 適度斷捨離:面對鋪天蓋地的「成長資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而不是全部照單全收。

四、結語
自我成長並不是壞事,但若是被「焦慮」推著走,它就會變成一場沒有終點的追逐戰。與其把自己逼到極限,不如學會慢下來,承認自己的有限,並在當下找到滿足。
真正的成長,或許不是「做到更多」,而是學會「對自己更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