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對心靈成長課程感到好奇,卻又擔心自己被貼上「情緒化」、「脆弱」的標籤?或者,你身邊是否有人熱衷於這類課程,甚至試圖說服你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參與心靈成長課程的人其實背景多元,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外向活潑的社交達人。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願意踏入這個看似神秘的領域?答案或許很簡單:他們遇到了需要改變的時機。
正如一句話所說:
人們改變有四個原因:
當他們受到足夠的傷害,他們不得不改變;
當他們看到足夠的啟發,他們渴望改變;
當他們學到足夠的知識,他們想要改變;
當他們得到足夠的支持,他們能夠改變。
然而,有時,改變也會成為一種束縛。
我曾參與的心靈成長課程中,小美(化名)是一位熱衷於心靈成長的女性,她積極參與課程內容,在上課期間,我可以深刻體會到的的決心與熱誠,並在之後發現她在生活中實踐所學。她的改變有目共睹,整個人變得更加自信、開朗、積極。
然而,故事並非全部都是美好的,小美也開始對身邊的親友產生期待,希望他們也能和她一起踏上心靈成長的旅程。她不斷地向他們推薦課程、書籍,甚至試圖分析他們的問題,給予建議。
漸漸地,小美的親友開始感到壓力,覺得自己不被接納、不被理解。他們認為小美變得「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甚至有人開始疏遠她。
小美的好意,卻變成了束縛。她希望幫助身邊的人,卻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步調和方式。
心靈成長課程並非萬靈丹,更不是評斷一個人價值的標準。有些人可能從中受益,有些人可能覺得無感,這都是正常的。
然而,有些人在接觸心靈成長後,會將其奉為圭臬,認為只有遵循課程的教導,才能獲得幸福快樂。他們可能會對不認同他們觀點的人產生排斥,甚至試圖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這種現象,或許是心靈成長課程的副作用之一。當我們在低潮時,接觸到一個新的觀念,很容易產生認同感,甚至將其視為真理。然而,如果我們過度執著於某個觀念,就可能失去開放的心態,無法接納不同的觀點。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在追求個人成長的同時,尊重他人的選擇呢?
連續創業的企業家Daniel Priestley在《The Diary Of A CEO》訪談中提出了「With Or Without You」的能量。他認為,在追求個人目標時,我們不應該強求他人配合,但也不應該被他人阻礙,雖然這是一個關於創業的訪談,但對啟示人生相當有意思。
最好的請求是帶有「有你或沒你,我都將成功」的能量。當你說:「我們要參加這個,(真誠描述個人的發現,與開心過程)。」這就是有你或沒你,我都將成功。你可以選擇是否一起參與這個過程,但不管怎樣,這件事對我來說都會發生。
最糟糕的請求是:「我非常需要這件事發生,如果你不答應,就會...,因此我就會(負面情緒)。」
最好的請求,那就是事情會發生,無論他人是否參與,
他人可以隨心所與選擇是否加入。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邀請他人加入我們的旅程,但如果他們選擇不參與,我們也應該尊重他們的決定。我們可以分享我們的經驗和心得,但不要試圖強迫他人接受我們的觀點。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自己的選擇,並且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中很少有令人興奮的事情發生,大部分時間一切都平淡無奇,然後偶爾會發生一些令人興奮的事情,多數人不想錯過正在或即將發生的事情。所以,人們不喜歡需求感,人們喜歡正在或即將發生的事情,人們喜歡聚集在關鍵影響者周圍。
改變是個人的選擇,他人無法強迫。但當我們改變自己時,也會對身邊的人產生影響。
就像小美一樣,雖然她的親友並未參與心靈成長課程,但他們也從小美的改變中獲得了啟發。他們看到小美變得更加自信、快樂,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這種沒有需求感的態度,人們會對這種「不想錯過即將發生的美好事情」的想法做出回應。
所以,不要害怕改變,也不要擔心他人是否會跟著你一起改變。只要你堅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你的改變終將會對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如果你對個人成長、人際關係等議題感興趣,歡迎追蹤我的部落格,我們將一起探索更多關於自我提升和幸福生活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