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見人行善、積福,要打從內心隨喜、讚嘆。 若直接讚嘆會造成諂媚、奉承之疑,背地裡讚揚也無妨,若諸人讚嘆某人之善,自己亦應隨順讚嘆:「確實如此!」 我們在讚揚他人時,常還會加上一句「他的確有如此功德,但是.......」好像心裡還是有些不認同之處,此亦當捨。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1. 見善要隨喜,而非心生比較
尊者說:「若見人行善、積福,要打從內心隨喜、讚嘆。」
意思是,當別人做好事、累積福德,我們不該因為心裡的嫉妒或比較,而感到不舒服; 相反,要把那份功德當成光明,從心底真誠地去歡喜。 因為「隨喜」本身,也是修福的方式。佛法裡甚至有「隨喜功德」,能讓我們的心與善法相應。
2. 讚嘆,不必帶有心機
尊者提醒:「若直接讚嘆會造成諂媚、奉承之疑,背地裡讚揚也無妨。」
這是說,有時候我們害怕直接誇別人,怕被誤解成拍馬屁。其實不必拘泥於形式。 重要的不是「怎麼說」,而是「心裡真的欣賞」。 如果當面讚嘆會引起誤會,那麼暗中心懷讚歎、默默支持,也是一種善。
3. 隨順眾人,不逆心作對
「若諸人讚嘆某人之善,自己亦應隨順讚嘆:確實如此!」
這裡強調的是「隨順」。如果大家都看見某人的好,我們不要唱反調,也不要在旁邊冷冷丟一句「不過……」。 只要真心承認:「是的,他確實有功德。」 這樣就是一種善念的相應。
4. 去掉心裡那個『但是』
尊者最後提醒:「我們在讚揚他人時,常還會加上一句『他的確有如此功德,但是……』此亦當捨。」
這是最關鍵的。 我們心裡常會忍不住在讚美之後,補上一句批評,好像要拉平那個人的高度,讓自己心理舒服。 但這樣做,等於把隨喜的功德「打了折扣」。 真正的隨喜,是單純的,乾淨的,不摻雜比較與批判。
總結
這段開示,其實在提醒我們:
- 隨喜是修行的一種智慧與謙卑,
 - 讚嘆若純粹,能打破嫉妒與我執,
 - 不要加上「但是」,因為那個「但是」,往往只是我們心裡的不平衡。
 
換句話說,當我們真心欣賞別人的善與光明,自己的心也會因此淨化、開朗,
這就是「隨喜功德」的奧妙。
-願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