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療現場到人生選擇的共同課題
對權威的盲目尊崇,是真理最大的敵人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在醫療現場,我們常遇到一些讓人詬病的問題:權威壓力與排隊效應。
這在醫界是再常見不過的現象,專業上稱為 authority gradient(權威差距) 與 normalization of deviance(偏差正常化)。
- 權威差距:指因職位、年資或專業不同,造成上下權力落差。差距過大,基層人員就會害怕發聲,可能讓錯誤持續下去。
- 偏差正常化:因為「前一班都這樣做」、「主治醫師下了單」,大家就習慣照做,久而久之,把錯誤當成理所當然。
我用一個簡單情境來舉例:
某病人呂先生,原本醫囑是打 8U 胰島素,結果單子寫成 80U。
如果沒有人質疑,後果可能相當嚴重。
這時護理人員就能用 SBAR+CUS 來「向上發聲」:
SBAR
- S(Situation 狀況):呂先生的劑量從 8U 改成 80U
- B(Background 背景):他沒有酮酸中毒史,今早血糖 110
- A(Assessment 判斷):懷疑劑量誤寫
- R(Recommendation 建議):先暫停給藥,再核對一次
CUS
- C(Concerned 擔心):我很擔心會出事
- U(Uncomfortable 不安):我感到不安
- S(Safety issue 安全):這可能危及病人安全,遇到重大風險時要勇敢喊停(Stop)
第一線人員,不能只「照單全收」。
一個小小的疏失,就可能延誤黃金治療時間,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這道理放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或「某人這麼說」就盲目跟從。 但若連人生選擇都完全交給別人,那我們究竟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他人而活呢?

"Blind respect for authority is the greatest enemy of truth." — Albert Einstein
👉 你呢?在生活或工作中,是否曾因「權威壓力」而不敢表達不同意見?
歡迎留言分享 💬 讓我們一起練習:在該開口的時候,勇敢說出心裡話。
每週我都會分享一到兩則格言與反思,邀請您和我一起靜下心,思考人生的課題。
希望我的故事,能帶給大家一點勇氣與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