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臨,我們該如何確認資訊的真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 AI 已經能流暢地生成文字和圖片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從真假難辨的資訊洪流中,找到真正的洞見?我認為最核心的關鍵,是重新找回我們的 「獨立思考能力」


為什麼我們總習慣「聽信專家」?

當我們接收到新資訊時,很多人會下意識地判斷:這是「誰」說的?如果是醫生、教授或業界權威,我們就傾向相信。這背後的原因,往往是我們對他們的「成功」給予了極高的信任。

然而,當我們將專家的「觀點」(Opinions)當成客觀的「事實」(Facts)時,危險就隨之而來。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的客觀事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得多,許多被我們視為常識的資訊,都只是基於某些假設或特定視角所形成的觀點。例如,政府公布的人口統計數據,可能來自於電話抽樣,或是事後實體調查,不同的統計方式,都會讓結果產生偏差。


真正的挑戰,不是解題,而是定義問題

在現實社會中,問題往往不像考卷題目,有明確的題目與唯一的正確答案。實際上,問題的定義因人而異,取決於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視角與所設定的範疇(Scope),如果沒有先釐清問題的範圍,我們很容易落入「各說各話」的爭論。

唯有找到不同觀點間的最大公因數,才能更接近真正的問題本質。

例如,當公司業績不如預期時,銷售部門可能認為是「產品不好賣」,但研發部門卻覺得是「銷售能力不足」,其實背後可能還有總體經濟因素在影響。

對我而言,有幾種思考方式比較有幫助:

  1. 保持懷疑與邏輯判斷: 無論發言者的身分地位,都要先思考其背後的前提假設,這是一種 Critical Thinking 的生活態度,這讓我想到《灰階思考》中的一句話:
    世界並非黑或白,而是充滿了模糊地帶。
  2. 交叉比對: 當你收到一個數據或結論時,不要直接全盤接收,試著從不同來源、不同角度驗證,檢查其前提假設、樣本方法與時間差異,甚至問自己:「如果我是另一個利害關係人,我會怎麼解讀這個數據?」如此一來,你看到的不只是結果,而是整個問題的脈絡。
  3. 框架不產生insight,只是讓insight更容易被讀懂: 框架(例如 4P 分析)本身沒有insight,它只是一種工具。真正的insight來自於你對問題的獨特觀察與深入思考,而框架只是幫助他人快速理解這些insight的方式。

最後,我想說的是…

AI 可以整理資訊,但理解脈絡仍是人類的優勢。抓住關鍵節點,找到做決策的 Sweet Spot,並用思考與行動去影響結果,是未來仍難以被取代的能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yssa 的人生策略筆記
2會員
7內容數
嗨!我是 Alyssa。 曾在科技管理顧問公司參與數位轉型與AI導入,大學時熱愛參與商業競賽,在10次商業競賽中拿到4次冠軍、3次入圍決賽。 在這裡,我會和你分享: 商業與顧問思維、職場與人生策略、交友與人際智慧 因為我相信——不管是工作、愛情,還是人生,每一步都需要策略。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深入解析與實例探討 以下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來做說明。的確,在AI時代,人類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變得更加關鍵。您的用餐點餐情境,更生動地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與關聯。 創造性思維:看見問題,提出新解 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能夠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它涉及到打破常規、連結看似無關的
Thumbnail
深入解析與實例探討 以下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來做說明。的確,在AI時代,人類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變得更加關鍵。您的用餐點餐情境,更生動地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與關聯。 創造性思維:看見問題,提出新解 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能夠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它涉及到打破常規、連結看似無關的
Thumbnail
今天來和你分享這本我剛讀完的「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當大家一股腦地想投入AI的領域當中時,這本書的作者程世嘉帶著我們用更高的視角和思維來思考,在AI時代下最重要的底層思考邏輯,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核心觀念,幫助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當中站穩腳步,釐清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今天來和你分享這本我剛讀完的「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當大家一股腦地想投入AI的領域當中時,這本書的作者程世嘉帶著我們用更高的視角和思維來思考,在AI時代下最重要的底層思考邏輯,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核心觀念,幫助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當中站穩腳步,釐清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如同作者所說,人類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批判性思考」所帶來的突破性的成長,以及「情感(緒)」所帶動的人性,雖然次女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一天,我身邊的機器人.........
Thumbnail
如同作者所說,人類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批判性思考」所帶來的突破性的成長,以及「情感(緒)」所帶動的人性,雖然次女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一天,我身邊的機器人.........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AI時代,如何以不變應萬變?本文引用了《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中的觀點,強調成長型思維和專題式學習的重要性,幫助你在職場中脫穎而出,實現倍數成長。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AI時代,如何以不變應萬變?本文引用了《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中的觀點,強調成長型思維和專題式學習的重要性,幫助你在職場中脫穎而出,實現倍數成長。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這是關於視野和個人選擇的議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過往被視為基礎且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似乎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能的價值,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 以數學和心算為例,過去這些技能被視為基本且必需的,但在當今時代,隨手可得的科技工具似乎已經取代了它們的位置...
Thumbnail
這是關於視野和個人選擇的議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過往被視為基礎且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似乎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能的價值,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 以數學和心算為例,過去這些技能被視為基本且必需的,但在當今時代,隨手可得的科技工具似乎已經取代了它們的位置...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