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已經能流暢地生成文字和圖片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從真假難辨的資訊洪流中,找到真正的洞見?我認為最核心的關鍵,是重新找回我們的 「獨立思考能力」。
為什麼我們總習慣「聽信專家」?
當我們接收到新資訊時,很多人會下意識地判斷:這是「誰」說的?如果是醫生、教授或業界權威,我們就傾向相信。這背後的原因,往往是我們對他們的「成功」給予了極高的信任。
然而,當我們將專家的「觀點」(Opinions)當成客觀的「事實」(Facts)時,危險就隨之而來。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的客觀事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得多,許多被我們視為常識的資訊,都只是基於某些假設或特定視角所形成的觀點。例如,政府公布的人口統計數據,可能來自於電話抽樣,或是事後實體調查,不同的統計方式,都會讓結果產生偏差。
真正的挑戰,不是解題,而是定義問題
在現實社會中,問題往往不像考卷題目,有明確的題目與唯一的正確答案。實際上,問題的定義因人而異,取決於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視角與所設定的範疇(Scope),如果沒有先釐清問題的範圍,我們很容易落入「各說各話」的爭論。
唯有找到不同觀點間的最大公因數,才能更接近真正的問題本質。
例如,當公司業績不如預期時,銷售部門可能認為是「產品不好賣」,但研發部門卻覺得是「銷售能力不足」,其實背後可能還有總體經濟因素在影響。
對我而言,有幾種思考方式比較有幫助:
- 保持懷疑與邏輯判斷: 無論發言者的身分地位,都要先思考其背後的前提假設,這是一種 Critical Thinking 的生活態度,這讓我想到《灰階思考》中的一句話:
世界並非黑或白,而是充滿了模糊地帶。
- 交叉比對: 當你收到一個數據或結論時,不要直接全盤接收,試著從不同來源、不同角度驗證,檢查其前提假設、樣本方法與時間差異,甚至問自己:「如果我是另一個利害關係人,我會怎麼解讀這個數據?」如此一來,你看到的不只是結果,而是整個問題的脈絡。
- 框架不產生insight,只是讓insight更容易被讀懂: 框架(例如 4P 分析)本身沒有insight,它只是一種工具。真正的insight來自於你對問題的獨特觀察與深入思考,而框架只是幫助他人快速理解這些insight的方式。
最後,我想說的是…
AI 可以整理資訊,但理解脈絡仍是人類的優勢。抓住關鍵節點,找到做決策的 Sweet Spot,並用思考與行動去影響結果,是未來仍難以被取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