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明在教會聚會後很興奮地對老師說:
小明:「老師你知道嗎?我聽到有人說《易經》其實是從聖經來的!所以中國古人早就知道上帝啦!這樣講很有利基督教吧?而且寧可信其有嘛,信一下又不吃虧。」
老師皺起眉頭,壓低聲音回:
老師:「小明,你知道這句話對中文專業的人有多不尊重嗎?《易經》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跟聖經完全不同。你這樣亂講,好像我們研究幾十年的學問都是垃圾。」
小明一攤手,笑著說:
小明:「哎呀,老師你別太計較。反正這樣說比較容易傳福音啊!別人聽到會覺得基督教跟中國文化有關,就更容易信了。」
老師眼神銳利起來:
老師:「可是小明,這樣拉關係是假的。假的東西怎麼能拿來做真的信仰?你不是在帶人認識聖經的上帝,而是在編一個不存在的、想像的上帝!」
小明有點不服氣:
小明:「那又怎樣?就算不是真的,但能讓更多人走進教會,總比不信好吧?反正信錯了也沒什麼損失。」
老師幾乎拍桌:
老師:「錯!這種人不是『信了上帝』,而是信了一個神話版的基督教。到最後他們信仰的根基一戳就碎。你覺得這樣的信徒能長久嗎?還是只會在外面讓人笑:基督徒亂掰、沒水準!」
小明沉默了一下,還想狡辯:
小明:「可是如果我們什麼都不說,他們也不會信啊。」
老師嘆氣,用更重的語氣說:
老師:「真正的福音是靠真理、愛心和見證,而不是靠亂湊故事。你這樣做,只會讓更多漢人覺得基督教是外來宗教的騙術。最後傷害的,不只是專業,也包括信仰本身。」
小明聽到老師的批評後,還不死心,立刻搬出另一個「中國古代故事」:
小明:「老師你別生氣啦!你看這個:『船=舟+八+口』,這不就是挪亞方舟,一家八口嗎?這證明中國古人早就知道聖經了吧?這種例子多好用啊!」
老師忍不住翻白眼,聲音提高:
老師:「小明,你知道『船』這個字,跟挪亞沒有半點關係。你把它硬套到聖經上,完全是亂來!」
小明得意地回嘴:
小明:「可是這樣講聽起來很感人啊!不信的人聽到會覺得:哇!原來中國文化早就暗示了聖經。不是更容易吸引人信嗎?」
老師拍桌子,氣到臉紅:
老師:「這種『暗示』只會讓人覺得基督徒在編故事!對中文專業的人來說,這是踐踏我們的專業,好像我們學語文的都是笨蛋。你想過嗎?這樣反而會讓人更看不起基督教!」
小明還在嘴硬:
小明:「哎呀,反正寧可信其有嘛。就算是亂套,但能讓人多信一點,也不虧啊!」
老師冷冷地回:
老師:「這不是信仰,這是迷信。真正的信仰是面對真理,不是靠字謎。你這樣拉關係,最後只會養出一堆信錯的『假基督徒』——他們信的不是聖經的上帝,而是一個被你捏造的假上帝。」
小明沉默下來,感覺有點尷尬。老師補上一句:
老師:「上帝不要人靠『怕虧』才信,而是要人用心思考、用生命跟隨。假的論述只能製造笑話,不能帶來真正的信心。」
小明得意搬出「船=舟八口=挪亞方舟」這套說法,被老師一一駁回,最後他還是嘟囔:
小明:「那…至少這樣講,能讓人心裡怕一怕,多數人就會想:『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反正信錯了也不虧嘛。」
老師深深嘆氣,嚴肅地說:
老師:「小明,你這不是要人追求真理,而是要人怕虧損才信。結果會出現什麼?不是『真信徒』,而是一群只想買保險的投機者。」
老師停頓了一下,補上最後一句:
老師:「基督信仰不是一場算盤遊戲,也不是語言拼字遊戲。若你用『寧可信其有』來壓人入教,那人心裡信的,不是聖經的上帝,而是你用恐懼和巧合捏造出來的假上帝。這樣的信仰,不僅脆弱,更是危險。」
photo by 🍌
article by GP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