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檢查的早上吃了一口飯糰,抽血報告會受影響嗎?這類的想法可能是很多人心裡的疑問。
醫院說要空腹 8 小時,但若只是一口飯糰、一杯拿鐵,檢查還算不算準?
為什麼要空腹?
抽血檢查常常要求「空腹 8 小時」。原因不是為了折磨人,而是避免食物短時間影響血液成分,讓報告看起來「不真實」。食物進入身體後,血液中的葡萄糖、脂肪(特別是三酸甘油酯)會立刻變動,像染布料一樣:
- 淺色布料(血糖、三酸甘油酯):一點點顏色就染上去,很快改變。
- 深色布料(大部分電解質、肝腎功能數值):需要長時間或大量染料才會明顯改變。
哪些項目最容易受影響?
- 血糖、胰島素:幾乎立刻上升,造成「血糖太高」的假象。
- 三酸甘油酯:油脂會在血液裡形成乳糜微粒,數值可能飆升。
- 膽固醇:受影響程度小於三酸甘油酯,但仍建議空腹測。
相對來說,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球數目等指標,短時間內受食物影響有限。
如果真的吃下去了怎麼辦?
- 誠實告訴醫事人員:他們會評估哪些數值可以參考、哪些要重新檢查。
- 不需要過度焦慮:有些檢查甚至設計成「非空腹也能驗」,例如 HbA1c 就能反映長期血糖。
偷吃早餐確實會影響報告,但主要集中在「血糖」與「血脂」這兩類。若真的發生,誠實告知,比假裝沒事更能讓醫師做出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