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檢查時,常聽到醫事人員提醒:「明天要記得空腹喔!」
但「空腹」到底是幾小時?8 小時?10 小時?還是一定要 12 小時?
其實答案不只一個,因為空腹的目的不同。為什麼要空腹?三大目的
- 避免誤差:
- 抽血檢驗(血糖、膽固醇、肝腎功能)需要空腹,因為進食會讓血液中葡萄糖與脂質升高。
- 沒有空腹,數值可能「假性異常」,無法反映身體的真實狀態。
- 安全考量
- 在全身麻醉手術或腸胃鏡檢查時,如果胃裡還有食物或水,可能在麻醉後反流、嗆入肺部,引發吸入性肺炎。
- 所以通常要求「固體食物 8 小時前停止、清澈流質 2 小時前停止」。
- 影像清晰
- 腹部超音波要觀察膽囊、胰臟,若腸胃有食物或氣體會擋住視野。
- 因此檢查前必須空腹,才能看清楚器官。

空腹檢驗目的說明圖
不同檢查的空腹需求

空腹檢查條件與喝水時間建議表
常見迷思 Q&A
- 一定要 12 小時嗎?
→ 不一定,看檢查目的!血糖 8 小時就行,血脂最好 12 小時。
- 可以喝咖啡或茶嗎?
→ 不行!咖啡因會影響血糖與腎臟數值。只能喝少量白開水(一個馬克杯)。
- 為什麼體檢要同時驗血又驗尿?
→ 有的檢查要「空腹血液」;有的(如泌尿超音波)要「充膀胱尿液」。
這不是矛盾,而是針對不同目的。

空腹迷思說明圖
結語
空腹不是「一刀切 12 小時」,而是依檢查目的調整:
- 血液檢查 → 8–12 小時
- 影像檢查 → 6–8 小時,或是要漲膀胱
- 麻醉檢查 → 禁固體 8 小時,禁水 2 小時
下次醫院提醒「要空腹」,
可以更聰明地問:「請問是哪一種檢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