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承認一個事實
我不是聰明人。
真的,我從小到大都不是那種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類型。別人讀一遍就能記住的東西,我可能要讀個三五遍才有印象。有時候朋友分享一個概念,我當下點頭如搗蒜,回家後卻發現腦袋一片空白。
更糟的是,我的記性還特別不好。昨天才讀過的文章,今天就忘得差不多了。上週剛學會的技巧,這週就想不起來怎麼操作。有時候連自己都懷疑:「我是不是真的不適合學習?」
2.但我有一個「笨」方法
長大後,我把這個「笨」方法延續到閱讀上。
我開始追著同一個主題,從不同的書裡挖寶。想學架構化思考,我就去找各種相關的書:有的講邏輯樹,有的談金字塔原理,有的分享麥肯錫方法,還有的探討系統思維。
每一本書都用不同的角度解釋同一件事,但我通通都要看。 朋友們都覺得我很奇怪:「這些書講的不是差不多嗎?」「你怎麼老是買類似的書?」 但我知道,雖然主題相同,但每個作者的視角不一樣,每本書的重點也不一樣。
我需要這些不同的聲音,來幫我把一個概念真正搞懂。
3.多角度學習的驚喜發現
神奇的事情開始發生了。
學習時間管理時,《番茄工作法》教我專注技巧,《搞定!》讓我理解系統整理,《深度工作》幫我重新思考價值,《原子習慣》告訴我微小改變的威力。
每本書都是一塊拼圖,漸漸組成我對時間管理的完整理解。 每讀一本新書,就像是從不同的窗戶看同一片風景。有的窗戶朝東,有的朝西;有的在一樓,有的在頂樓。同一個概念,在不同作者筆下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這些差異讓我看見更立體、更豐富的全貌。
4. 慢學習的意外收穫
我漸漸發現,記性不好、學習慢,其實也有它的好處:
- 更全面的視角:因為從多個角度學習同一主題,我能看見別人可能忽略的細節和連結。
- 更深的整合:不同書籍的觀點在腦海中碰撞融合,往往能產生新的理解和洞察。
- 更紮實的基礎:雖然學得慢,但通過多重驗證的知識,反而記得更牢固。
- 更開闊的思維:習慣從多元觀點思考問題,讓我在面對挑戰時有更多解決方案。
5.多元閱讀的真正力量
現在我明白了,這種「笨」方法其實一點也不笨。 學習溝通技巧時,我會看《非暴力溝通》學同理心,讀《關鍵對話》練習技巧,研究《影響力》理解心理學,翻閱《傾聽的力量》培養耐心。每本書就像一位老師,用不同的方式教我同一堂課。
這種學習方式讓我發現,知識從來不是孤立的。當我從多個角度接觸同一概念時,腦海中會自動建立起豐富的連結網絡。也許今天理解的是 A 作者的觀點,明天消化的是 B 專家的方法,但總有那麼一刻,所有的點會突然串連起來,形成屬於我自己的獨特理解。
6.最後想說
學習從來不是比快,而是比誰能走得更遠。 我們這些「不聰明」的人,雖然起步慢一點,但我們有耐心,有毅力,有一顆願意從多個角度思考的心。
在這個講求速度的時代,我們選擇廣泛涉獵,選擇深入思考,選擇多元整合。 慢慢來,真的會比較快。 而且,多角度學習教會我最重要的一件事:真正的理解需要時間沈澱和多重驗證。今天從這本書學到的,要和明天從那本書看到的相互印證;這個作者的觀點,要和那個專家的經驗彼此對話。 總有一天,這些來自不同源頭的智慧會在我們腦海中融會貫通,變成真正屬於我們的知識和見解。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成為更有智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