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在焦慮中掙扎?
「你需要每天專注在你想要改變的事情上,否則你的大腦就會倒退回到心理捷徑去,落入反芻和負面自言自語的陷阱,因為這是你的大腦長期以來反覆做的事情。」
你是否也曾好奇,為什麼身邊的人在面對人生重要決定時,總能展現出非凡的勇氣,而我們卻常常被生活中的小事壓得喘不過氣,陷入焦慮與恐懼?
閱讀《神經可塑性》第二章節,我才意識到這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勇敢,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習慣了舊有的「心理捷徑」。當我們缺乏意識上的專注,大腦便會自動回到最熟悉、最省力的路徑——負面思考與反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需要刻意的練習才能改變。心裡彩排:用想像力創造你的成功故事
即便負面情緒會反覆出現,但我們終究會好起來。接受情緒是第一步,不用壓抑真實感受,但同時也要溫柔地提醒自己:「沒事的,我們會沒事的,不要過度放大自己的負面感受。」
書中提到的「心裡彩排」是一種強大的練習。它不是空想,而是透過反覆的想像來建立大腦新的神經連結,讓「我可以做到」的信念取代「我做不到」的自我設限。甚至可以將這個「故事」寫下來或大聲說出來,這不僅能幫助你克服對未知情境的恐懼,更能讓你相信,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你也有能力承擔,因為你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面對恐懼,我們不必追求完美
「拖延和完美主義通常意味著你永遠不會踏上改變的旅程,因為你擔心自己會失敗或不會完美地做到這一點。」
完美主義和拖延往往是恐懼的偽裝。我們害怕失敗、害怕不夠好,所以選擇待在舒適圈。
書中提出了一個啟發性的觀點:「不應該以完美作為目標,他會阻礙我們踏出第一步。」
每次當你因為恐懼而退縮時,試著把恐懼當作一股激發力。選擇那些讓你感到不舒服、但內心渴望的事情。如同書中所說,即使是知名演員亨利方達,也會在每次演出前嘔吐,這證明恐懼從未消失,但你可以選擇勇敢面對。
成為黑暗中的光:駕馭你的心態
「黑暗依然存在,你只是學會成為黑暗中的光。」
這句話深刻地描繪了改變的本質:我們不是要消滅恐懼,而是要學會帶著恐懼前進。當你發現自己又陷入舊有的負面模式時,不必恐慌。你付出的努力並不會白白消失。
「你在這裡,正在閱讀這本書,正在做這件事,這就夠了。你比大多數人所做的還要多。」
我們可以用「前瞻性思維」來改變對挫折的看法,將其視為成長的養分,而非進度的阻礙。透過心裡彩排為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景準備應對方案,讓自己遠離「我做不到」的迴圈,建立「我可以控制局面」的信念。
現在,你決定如何面對你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