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大抵是說,一般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愛擺出急於指導他人的姿態。這句話並非否定為人師表的價值,而是批判那些「好為人師」的人,也就是那些愛賣弄學問或自己習得的知識、自以為是、喜歡教導別人的人。孟子認為,這種心態會阻礙個人的進步,也會影響到人際關係。
最常在網路上翻到的解釋是:
自以為懂,卻不自覺很多人一旦在某個領域稍有心得,便迫不及待想教別人。但問題在於,他未必真的掌握透徹,甚至可能只懂皮毛。這種「半瓶水響叮噹」的情況,常常導致誤導他人。
教人容易,修己為難
「好為人師」的另一個隱憂,是逃避了自我修養。教別人怎麼做比要求自己容易得多,因為話語不用成本,但實踐卻需要持續的自律。孟子提醒我們,真正該專注的其實是自我反省,而不是急著教導他人。
分享 vs. 炫耀
教學本身並沒有錯,真正的問題在於動機。如果是出於幫助他人的善意,那是知識傳承;但若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優越感,就變成了「好為人師」。這裡的「好」不是「喜愛教學」,而是「自以為高明、好指點別人」。
現代啟示
在今天的社群媒體時代,人人都可能成為「老師」,隨手發言就能影響很多人。這句話提醒我們,發言前要自問:我說的話是否真的負責任?是否真正理解?還是只是逞一時口舌之快?會不會造成網路筆戰?
在我的理解裡,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大家都很清楚,它的本意是提醒人要懂得自省。從語意來看,「人之患」應該是「己之患」,也就是要警惕自己不要犯下這樣的毛病。那麼,這毛病是什麼呢?難道「好為人師」本身就是錯誤嗎?若從某個角度來說,為人師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畢竟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裡的「師」並不是「天地君親師」裡指的那種正式意義上的「老師」,而是「值得效法的人、值得學習的事」。當然,若進一步引申為「老師」的角色,也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向值得學習的人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本來就是無可厚非之事。
那麼,為何「好為人師」卻被視為一種毛病呢?關鍵其實不在「人師」,而在於「好為」。這個「好」是「喜好、偏好」的意思。那麼,「好為人師」難道僅僅是「喜歡當老師」嗎?其實不然。就如前面所提,既然「三人行必有我師」,那麼若真遇到值得學習的地方,不論是正面的經驗還是負面的教訓,都能夠成為借鑑。好的地方可以取法,不好的地方也能成為警惕,這些都屬於「師法」。因此,問題並不在於「人師」這個角色,而在於「好為」所隱含的態度。
「好為人師」之所以被視為毛病,是因為它往往帶有一種「強迫推銷」的意味。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執著——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與價值。尤其在政治、宗教、性別、嗜好、寵物等議題上,這種情況最為常見。單純的「為人師」或「分享經驗」本來沒有什麼不對,但若變成「強加於人」就完全不同了。所謂「強加的善意,有時與惡意無異」,正如古語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自己都不願意被人如此對待,又怎能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然而人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忘了這一點,總是習慣用自己的角度來觀察,然後任意把這些觀點投射到別人身上,甚至要求別人也接受自己的道理。這,正是「好為人師」的真正毛病。
因此,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教導」這個行為本身,也不在老師這個角色,而是在於「強加於人」的態度。這句話的本意是提醒自己不要太過「多管閒事」,不要自以為可以隨意站在高處,去充當別人的老師,並在其中得到一種自我滿足。真正的警惕在於自律,而不是批評別人。當我們不再急於擺出「師者」或「強者」的姿態,而是先把自己修煉好、磨練出真正的成就,那麼,自然就會有人願意前來請教。到那時,無需刻意為師,你已經成為別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