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喜歡聽法鼓山聖嚴法師的演講,感覺他是一個非常平易近人的宗教家。最近碰巧在圖書館找到他的著作《找回自己》,只花幾個小時就看完了;內容淺顯易懂,把它當成一般的心靈成長書閱讀即可。
以下整理自己的重點筆記。
本書的標題「找回自己」,要帶大家找的是「真實的自己」。
認識自我,做自己的主宰
要找回真實的自己,首先要學會做自己的主宰,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與心的活動。
要做自己的主宰,就必須先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能力、優缺點、擁有的資源,以及因應環境變遷的能耐,才能建立自信心。
我們大多以為自信心來自於擁有多少,但這本書告訴你,知道自己缺少甚麼,也是自信心的來源。因為有這樣的自知之明,才能尋求成長和進步,也能減少無謂的煩惱。
「自知之明」是自信與成長的關鍵
「自知之明」是為自我負責的開始。為自我負責,要知道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
「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有一個很重要的參考依據,就是你的生命意義,書上說是「對生命的承諾」。這個承諾不是人生願望清單(bucket list),而是你為什麼而生,活著的價值又是甚麼。以佛教的觀點來說,這和因果有關。因是過去累世直到現在你曾做過的事,果是前者的結果。必須先接受它,進而才能改變它。
「為善去惡」從身、口、意做起
要改變因果,必須善盡自己這輩子的責任。除了扮演好人生中所有角色之外,還要懂得「為善去惡」。為善去惡聽起來很簡單,不要違背法規常理,多做好事,大家都知道。但其中有些細節容易被忽略,有些面向可能從未思考過。
俗諺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那個小,是多小?
佛教說「身、口、意」都要顧到。講白一點就是不做壞事、不說壞話、不起邪念。包括不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不要虛情假意、不要計較得失,或者做的雖然是好事,但動機不純、方法不對、為此得意洋洋,都不算是真的好。更別說,要人捨棄憤怒嫉妒之心。這些事都很小,不過做得到的人少之又少。
看到這裡,或許想兩手一攤,舉手投降。但好在書中告訴我們,一點一點嘗試著做就好。只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多做一些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益處的事情就好。
一切的根本都「從心出發」。
放下「我執」,把握當下,信守承諾
我們要時時觀察自己的內心,尤其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外在環境起伏。人的情緒起伏,有部分和過度在意自我有關,佛教稱之為『我執』—執著於與我相關的事情。「與我相關的事情」算一算超過一籮筐,我的財產、我的職業、我的權利、我的名聲地位、我的家人、我的伴侶、我的能力、我的意見主張、我的慾望、我的評價、我的付出…只要能冠上「我的」都納入其中。『我執』是傲慢心的根,讓人忽視一切只看見自己、忘記了謙卑與感謝。『我執』也是煩惱和痛苦的來源,綑綁自己也綑綁旁人,卻又帶不走也留不下。唯一的解除方式,當念頭產生時,轉移注意力。並且學習聽取不順耳的意見,接納不夠完美的自己,放下那些你得不到的東西。
此外還要隨時謹記,生命是有限的,把握當下才是第一要務。在有限的時間裡,盡自己所能、信守自己的人生承諾,才能做回自己的主宰、找回真實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