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位朋友走進我的小書房,眼神裡帶著疑惑,輕聲問我:「Soul哥,《易經》這麼古老,到底是誰寫的呢?」
我看著書架上那本厚重的《周易》,心裡微微一笑。這個問題,不只是他好奇,千百年來,也是不少學者與修行者一直追尋的答案。
易經的起源:一部古老到模糊的經典
《易經》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甚至比很多經書還要早。
有人說它最初的雛形,來自遠古時代的伏羲氏。他觀察天地萬物,創立八卦,從自然變化裡尋找秩序。這就是 易經的起源。
但易經不是一個人、一個時代的作品。它像一條大河,經歷了上古、中古、近古,才慢慢流淌成我們今日看到的《周易》。
周易作者:文王的囚室智慧
史書裡有個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
當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他沒有兵器、沒有自由,只有時間與思想。據說,就是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裡,他寫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辭與爻辭,於是後人稱他為 周易作者。
這讓我常常想,一個人在最困頓的時刻,卻能看見天地的秩序,將痛苦化為智慧,這不就是《易經》最深的精神嗎?
孔子的角色:讓易經成為聖典
如果說文王寫下了經,那麼孔子,就是那位為經加上翅膀的人。
孔子與弟子們撰寫了《十翼》,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易傳》。自此,《周易》成為儒家經典,六經之首。
所以後人常說:「文王作經,孔子作傳。」雖然有學者質疑這句話的準確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孔子讓易經從占卜走向哲學,從術數走向人生智慧。
易經老子:另一種連結
除了孔子,也有人提到「易經老子」的說法。因為《道德經》裡的許多思想,與《易經》的陰陽觀念、變化之道有著深厚關聯。
雖然老子並不是易經的作者,但他延續了「道」與「易」的精神,讓這部經典的思想更有延展性。
易經的易是什麼意思?
有讀者常問:「為什麼叫『易』經?」
「易」有三種意思:
- 簡易——大道至簡。
- 變易——世間萬事萬物皆在變化。
- 不易——在變動中,仍有永恆不變的規律。
這三層涵義,就是易經的核心。它提醒我們:生活雖然充滿起伏,但背後有一條穩定的脈絡。
易經用途:從占卜到人生哲學
在古代,易經用途 很直接——占卜。君王用它決定出兵的時機,百姓用它尋找吉凶的方向。
到了後來,易經的角色逐漸轉變。人們開始將它當作人生的鏡子,用來思考變化、學習順勢而為。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很多人會把它當作一門 易經入門 的哲學課,幫助自己看清世界的規律。
易經年代:跨越千年的傳承
那麼,《易經》究竟是什麼年代的作品呢?
考古學者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裡,發現了與《易經》有關的內容,證明它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 所以,一般認為 易經年代 大約是在商末周初,距今三千多年。
這段時間,正好是天下動盪的時代。或許也正因如此,人們才渴望透過「卦象」尋找秩序,透過「爻辭」尋找方向。
易經宗教:跨越信仰的智慧
雖然《易經》不是宗教經典,但它卻被不同的宗教吸收與轉化。
儒家把它當作聖典,道家視它為宇宙變化的根源,甚至佛教傳入中國後,也與易學思想互相融合。
因此,易經宗教 的意涵,不在於它屬於哪個宗派,而在於它能夠跨越信仰,成為人類共同的智慧。
易经全文:一部充滿隱喻的書
很多人第一次翻開 易经全文,會覺得難以理解。卦辭、爻辭,字字簡短,卻意涵無窮。
就像「坤卦」的卦辭——「厚德載物」。短短四字,卻成為後世君子修身的座右銘。
這也是《易經》的魅力:文字雖少,卻足以開啟千年的思考。
易經作者是誰?真正的答案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易經作者是誰?
傳統說法是「三聖人」:伏羲畫卦、周文王寫卦辭爻辭、孔子作傳。 但現代學者認為,它其實是眾多先賢累積的成果,不是一人一時的作品。
我常告訴來訪的朋友:易經作者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時代。
它承載了先人的觀察、困境與希望,才流傳至今。
易經是一面鏡子,也是人生的故事
那位年輕人聽完後,靜靜點頭。他說:「原來,《易經》不像小說有個明確的作者,而是人類共同的智慧結晶。」
我笑著回他:「是啊,就像人生,沒有唯一的答案,只有不斷的追尋。」
易經的魅力,在於它不斷告訴我們:變化才是唯一的不變。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股流動裡,找到自己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