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母親也做自己
今晚,我又要飛往費城。機場的燈光照亮了旅客匆忙的步伐,而我的心情卻在思念與歉意之間拉扯。這一趟,不只是離家遠行,更是一次自我追尋的學習旅程。只是,這次我的行囊裡,裝滿了對女兒的愧疚。
這週是新學年的開始,也是女兒升上九年級的第一個「返校日」。那是學校特別安排給家長的夜晚,讓我們能體驗孩子每天的課堂移動,與老師見面,了解課程安排,並且閱讀孩子寫下的對新學年學習期許與夢想。每一年對我來說,那都是見證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然而,今年我卻缺席了。
因為同一時間,我必須在賓州大學開始我這個學期的課程。這是我「第三人生」的重要起點,是中年之後再一次給自己的挑戰與禮物。
女兒的體諒,母親的愧疚
聽到母親無法參加返校日,換作不久前的她,一定會哭得眼淚汪汪。從小到大,每次我出差,女兒總會拉著我的衣角,硬要我帶上她心愛的布偶當「分身」,好像只有這樣,她才能確定媽媽沒有完全離開她的世界。
然而,剛滿十四歲的她,如今卻輕輕地說:「媽媽,這是你的自我追尋之旅。我的老師以後還可以再見,可是妳的課不能缺席啊!」
這句話讓我百感交集。怎麼一夕之間,女兒長大了?她用體諒安慰我,而我自己卻被愧疚包圍。
飛機上的母親心事
飛機起飛後,城市的燈火逐漸化作一片星河。我一邊翻閱上百頁的課堂文獻,一邊心神不寧地打開電腦,逐一寫信給女兒的各科老師,誠摯表達對缺席的歉意,並期待能在返校日後另約時間面談。
對許多母親來說,缺席孩子的校園活動是一種難以彌補的遺憾。而我知道,這份遺憾或許會隨著女兒的成長反覆上演。只是,這次的情緒特別強烈,因為這不僅是她的開始,也是我自己的開始。

上課教室:賓州大學的休士頓廳
初秋的費城和女兒的一句話
費城的初秋,走在橡樹街的校園小徑上,落葉帶著涼意,空氣裡有股乾淨的青草香。走過一棟棟歷史悠久的建築,我一邊思考著即將在課堂上發言的內容,一邊忍不住幻想:若是女兒哪一天能跟我並肩走在這裡,分享彼此的學習心得和夢想該有多好?
自我追尋的勇氣
走到休士頓廳──那是賓州大學最早的建築之一,超過百年歷史。推開厚重的木門,我仿佛聽見時間的低語。就在這一刻,手機傳進女兒的簡訊:
「媽媽,今天是妳的開學日,祝妳一切順利喔!別忘了幫我買一件賓州大學的帽T。我愛妳,也以妳為榮。」
讀著訊息,我的眼眶瞬間濕潤。原來,我在努力追尋自我的同時,一切的模樣都看在女兒的眼裡。一件帽T或許不只是一件紀念品,而是我們母女之間一條看得見的牽繫:我在遠方讀書,而她在教室裡長大。
做母親,也做自己
很多人以為,母親的角色與自我追尋是矛盾的。好像一旦選擇了為人母,就應該收起自己的夢想,專心陪伴孩子成長。然而,我慢慢體會到,做母親與做自己,或許不必是對立的。
是的,我缺席了一個返校日,但我留下的是另一種陪伴的證明。女兒看見我在中年後仍願意背起書包、重新開始,她或許會明白: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值得懷抱夢想與勇氣。
我希望把「如何追夢」這堂課,真實地示範給她看。
因為,當母親做自己的時候,她同時也教會了孩子,如何成為自己。

校園小徑的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