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倦怠社會》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近幾年「躺平」這個詞頻頻出現,好像年輕人都疲憊不堪,無力再為人生奮鬥,癱軟如爛泥,過一天是一天。

我猜韓炳哲在華語圈的走紅多少跟這個現象有關。在一個高舉自由,萬事皆可能的時代,人卻頹靡下來,接連患上憂鬱症、過動症、邊緣性人格疾患,被成功人士鄙棄為草莓、過太好、沒志氣。韓炳哲的書,似乎是為了「敗者」所寫。

我買了很多他的書,不僅繁體,如果有追簡體,會發現多到誇張的地步,加上每一本都薄薄的,概念多有重複,有嚴重騙稿費的嫌疑。但我頗喜歡這種形式,當天就能讀完,輕鬆,帶著旅行也方便。今天我想講一下他的《倦怠社會》。一樣放個AT力場,非專業人士,純屬個人理解,歡迎指正。

本書開篇將20世紀定性為免疫防衛的時代,其特徵是,將具有「他者性」的外來者排除在外。而到了21世紀的今天,「他者性」被扭轉成「差異性」,免疫反應消失了,外來者不再尖銳,反倒成為消費經濟計算公式的權數,成為異國情調的人。

初讀有點抽象,但其實不難理解。他強調如今的社會缺乏他者,導致了很多心理疾病。舉個最有感的例子,同溫層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在同溫層裡面都是相同者,彼此實際上不太會刺傷對方,和樂融融,像一則不斷累計的加法算式。而很多我們認為「不一樣」的事物,只在於皮而不在於內核,這種皮相上的不同,就是「差異」。差異不僅沒有危險,甚至是可消費的,比方說層出不窮的爆米花電影就是差異而非他者。

否定辯證法是免疫力的基本特徵。自身免疫性的自我防衛是以否定的否定的方式進行。什麼意思?在免疫邏輯中,他者具有否定性,免疫則是透過否定他者,也就是否定這個否定來進行的。如今相同者當道,我們其實活在一個否定性貧乏,過度肯定的時代。

肯定性和否定性是本書的核心概念,所有延伸概念都繞著這兩個詞轉。我們很熟悉來自家長、老師、老闆等等角色的否定性暴力,但韓炳哲提醒我們,肯定性也能產生暴力。「肯定性的暴力不是剝奪排斥,而是飽和滿足,不是單一,而是全面,所以不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狀態。」

否定性是20世紀「規訓社會」的性質,肯定性則是21世紀「功績社會」的性質,其差異如下:

規訓社會

性質:否定性

主體:服從主體

情態動詞:不可以-不允許、應該

地點:醫院、瘋人院、監獄、營房、工廠

功績社會

性質:肯定性

主體:功績主體

情態動詞:能夠

地點:健身房、辦公大樓、銀行、機場、購物中心

在「萬事皆可能」的夢想國度裡,肯定性反倒成了無所不在的噩夢,導致憂鬱。憂鬱的人會說:「沒有什麼是可能的。」這種情形只有在一個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社會才會出現。韓炳哲認為當代人陷入了一種「不再能夠的能夠」,明明已經筋疲力盡,還不斷鞭打自己前進。這種自我譴責和自我攻擊,使人陷入了一場與自我的戰爭,成為一個自我剝削的主體。人既是奴隸,也是老闆。這種自我剝削給人自由的感覺,但自由的感覺不等同自由(就像昆德拉說想要感覺「感覺」就是對感覺的模仿),因為自由應與否定性同在。把否定性撤走後,自由也就不見了。

為了應對資訊社會,人發展出新的時間管理技能:多工作業。多工作業比較像是能力退化的現象,在野生動物當中倒是相當常見。人獨特的沉思能力,如今似乎不比多工作業的分心能力更重要。但文化的前提恰恰是一個能深度專注的環境。人只有在沉思中,才能走出自己,進入對象中。

在這裡,否定性的沉思對應的是走出自己,肯定性對應的就是自戀了。人何以會變得如此自戀呢?隨著社會發展,宗教和傳統價值沒落,現代人失去了意義的嚮導。普遍去敘事化的世界強化了生命短暫易逝的感覺,而功績社會又將人壓縮成赤裸的生命,人只好高舉健康,不惜一切代價活下去。人們以過度的活動、歇斯底里的勞動和生產來回應赤裸的生命。過度積極實際上就是過度被動,因為人會不自覺地回應每一個刺激(新訊息、新電影、新貼文、新的投資機會、新的工作機會),毫無抵抗地跟隨每個衝動。

在肯定性的邏輯之下,思考只是純粹的運算,像電腦一樣,我們被設定去解決一個個撲面而來的問題,很少說「我不要」,直至變成一台「自我封閉的效能機器」,或陷入「無能」之中。無能其實也是積極正面的,因為它與你慾望去做的事物連結在一起,而你只是做不到而已。

韓炳哲的藥方就在否定性當中,即中斷、間隔和空檔。否定性不是無能,而是不作為,它不執著於事物,也不執著於「做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力,不應被簡化為運作和績效,而應有中止的時刻。在無盡的運作中,人終將會倦怠。功績社會的倦怠是「單獨的倦怠」,造成了人與人的孤立和隔離。在書的最後,他引用了漢德克的說法,提出「基本的倦怠」,其特徵是滔滔不絕、看到彼此、修好和解。「基本的倦怠」就是「我們的倦怠」,是不做任何事情,只遊戲。在這種倦怠中,較少的自我開啟了一個中間地帶,我可以進入對象之中,從目的性中被抽離出來。我被喚醒了一種特別的可見度,以嬉戲的手替代工作的手。在這種基本倦怠中,新的社群關係成為可能。

本書強調的肯定性的暴力,似乎很好地解釋了諸多現象,特別是人何以在被視為最自由的此刻,反倒最疲憊。但作為一個亞洲人,很難說當今社會已經沒有否定性了。林宏濤先生在前言中做了精彩的批判,我就不贅述了。但即便我們活在一個否定性和肯定性併行的時代,本書仍提供了足夠亮眼的論述,使我們思考所謂的「積極行動」,是否也是資本社會的謊言,督促個體搶過奴隸主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在自己身上。


寫於2024.06.2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鹽詞的壞書評產生器
5會員
62內容數
雜食,讀小說、理論、社科類書籍和怪書。分享誠實閱讀心得。 獲鍾肇政文學獎,桃城文學獎,作品曾刊登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Thumbnail
透過書中人物的故事,期望讀者尋找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慢下來,並享受每一個平淡的瞬間。好好的為不知不覺在生活中感到疲憊的自己,一個真正的休息。
Thumbnail
透過書中人物的故事,期望讀者尋找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慢下來,並享受每一個平淡的瞬間。好好的為不知不覺在生活中感到疲憊的自己,一個真正的休息。
Thumbnail
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
Thumbnail
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
Thumbnail
不約而同,最近好多朋友跟我說起心裡的感受,「覺得被掏空」、「對任何事情感到麻木、抗拒,不再有創作的興趣或靈感」、「各方面都更加努力,效能卻每況愈下」。聽起來很像我們陷入中年危機、甚至是經歷更年期前兆的過渡期,很容易忽略這其實是身體發出的職業倦怠警訊。
Thumbnail
不約而同,最近好多朋友跟我說起心裡的感受,「覺得被掏空」、「對任何事情感到麻木、抗拒,不再有創作的興趣或靈感」、「各方面都更加努力,效能卻每況愈下」。聽起來很像我們陷入中年危機、甚至是經歷更年期前兆的過渡期,很容易忽略這其實是身體發出的職業倦怠警訊。
Thumbnail
你也突如其來覺得疲倦嗎?
Thumbnail
你也突如其來覺得疲倦嗎?
Thumbnail
念頭充斥著大腦   顯化似乎是每個人   有意無意的日常口號   這個時代不缺煩惱    它    燉煮著全方位的煎熬 伴著無聲的憂慮叫囂                                                            
Thumbnail
念頭充斥著大腦   顯化似乎是每個人   有意無意的日常口號   這個時代不缺煩惱    它    燉煮著全方位的煎熬 伴著無聲的憂慮叫囂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從低潮、厭世情緒中尋找自我照顧方式的書寫。文中分享如何從壓力和挫折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改變思維方式以提升生活品質。文章中還提到了一本名為《低潮整理術》的書,勻勻閱讀後,引發共鳴並親身實踐,大大推薦這本書非常受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從低潮、厭世情緒中尋找自我照顧方式的書寫。文中分享如何從壓力和挫折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改變思維方式以提升生活品質。文章中還提到了一本名為《低潮整理術》的書,勻勻閱讀後,引發共鳴並親身實踐,大大推薦這本書非常受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