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傅(二)

更新 發佈閱讀 33 分鐘

十一、


1. 原文


天子不論先聖王之德,不知國君畜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禮,不博古之典傳,不閑於威儀之數,詩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天子無思於父母,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中於制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信於諸侯,不誡於戎事,不誠於賞罰,不厚於德,不強於行,賜與侈於近臣,鄰愛於疏遠卑賤,不能懲忿窒慾,不從太師之言,凡是之屬,太傅之任也。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言語不序,聲音不中律,進退節度無禮,升降揖讓無容,周旋俯仰視瞻無儀,安顧咳唾,趨行不得,色不比順,隱琴瑟,凡此其屬,太保之任也。


2. 注釋


1. 先聖王之德:古代聖王的德行。



2. 畜民之道:養育、治理人民的方法。



3. 禮義之正:禮儀與道義的正道。



4. 典傳:古代典籍與傳記。



5. 威儀之數:行為舉止的規範禮數。



6. 無經:沒有法度或依循。



7. 太師:掌管教育、教授天子經典與義理的官。



8. 太傅:輔導天子德行、勸誡其過失的官。



9. 太保:教導天子威儀舉止的官。



10. 鄰愛:偏愛、親近。



11. 懲忿窒慾:抑制憤怒與慾望。



12. 中於制獄:合乎法律刑獄的標準。



13. 揖讓:拱手行禮與謙讓之舉。



14. 周旋俯仰視瞻:行走轉身、低頭抬頭、目光舉止。



15. 隱琴瑟:彈奏琴瑟以助情志。




3. 白話文


天子若不講究古代聖王的德行,不懂得國君養民之道,不明白禮義的正道,不察覺應事的禮節,不熟悉古代典籍傳統,不熟練於威儀禮數,詩書禮樂缺乏依循,學業無所規範,這一類問題,屬於太師的職責。


天子若不思念父母,不施惠於百姓,對大臣無禮,裁決刑獄不公,管理百官無法度,對喪事不表哀戚;對祭祀不敬,對諸侯不守信用,對軍事不謹慎,對賞罰不誠實,對德行不厚重,行為不堅定,對近臣賞賜奢侈,卻對疏遠卑賤之人親愛有加,不能抑制憤怒與慾望,不聽太師之言,這些都屬於太傅的職責。


天子若在位時不端莊,學習時不恭敬,言語沒有次序,聲音不合樂律,進退缺乏禮節,升降揖讓沒有儀容,走動轉身、低頭抬頭、舉目視瞻沒有規範,坐立不安,咳嗽吐痰不得體,行走姿態不正,面色不端莊和順,甚至彈琴瑟也不得宜,這些都屬於太保的職責。


4. 總結


此段明確區分了「太師、太傅、太保」三官的責任:太師負責天子的學問與典籍教育,太傅負責德行與施政輔導,太保負責舉止與禮儀規範。若天子在學識、德政或威儀上出現偏差,都要由相應的師傅矯正。


啟示


領導者的德行、學識與舉止,皆需全方位規範。


教育與輔導應分工明確,涵蓋知識、德行、禮儀三方面。


天子若偏差,責任在師保,顯示教育監督的重要。


權位高者更需謹守學養與威儀,以正天下。





十二、


1. 原文


天子宴瞻其學,左右之習反其師,答遠方諸侯,不知文雅之辭,應群臣左右,不知已諾之正,簡聞小誦,不傳不習,凡此其屬,少師之任也。天子居處出入不以禮,冠帶在服不以制,御器在側不以度,縱上下雜采不以章,忿怒說喜不以義,賦與集讓不以節,凡此其屬,少傅之任也。天子宴私安如易,樂而湛,飲酒而醉,食肉而餕,飽而強,飢而惏,暑而暍,寒而嗽,寢而莫宥,坐而莫侍,行而莫先莫後。天子自為開門戶,取玩好,自執器皿,亟顧環面,御器之不舉不藏,凡此其屬,少保之任也。號呼歌謠,聲音不中律。宴樂雅誦,送樂序;不知日月之時節,不知先王之諱與大國之忌,不知風雨雷電之眚,凡此其屬,太史之任也。


2. 注釋


1. 宴瞻其學:在學習中態度懈怠、散漫。



2. 反其師:違背師長的教導。



3. 已諾之正:答應或拒絕的正當方式。



4. 簡聞小誦:零碎的聽聞與短小的背誦。



5. 少師:協助太師,負責天子文學辭令教育的官。



6. 冠帶在服不以制:服飾不合規制。



7. 御器:隨身器物。



8. 雜采不以章:衣服色彩混亂無章法。



9. 賦與集讓:賞賜與推讓。



10. 少傅:協助太傅,負責天子日常德行規範的官。



11. 湛:沈溺、過度。



12. 餕:殘食。



13. 莫宥:無人庇護。



14. 少保:協助太保,負責天子生活起居規範的官。



15. 號呼歌謠:隨意高聲呼喊歌唱。



16. 雅誦:正聲雅樂之歌詠。



17. 太史:記錄典籍、曆法與天象,兼教天子禮忌的官。



18. 眚:災異、徵兆。




3. 白話文


天子若在學習上態度懈怠,左右的行為不符師長的教導,回答遠方諸侯時不懂得文雅辭令,應對群臣時不明白答應與拒絕的正道,只是零碎聽聞與短小背誦而不加傳習,這些問題屬於少師的職責。


天子若在居處出入時不合禮,服飾不合規制,隨身器物使用不得體,衣著色彩混亂,喜怒哀樂不合義理,賞賜或推讓不合節度,這些問題屬於少傅的職責。


天子若在生活中安逸懶散,沉溺於娛樂,飲酒過度、吃肉至剩食,飽食後強作,飢餓時焦躁,暑則中暑,寒則受病;睡眠無人庇護,坐時無人侍候,行走時無前導後隨。甚至自己開門戶,親手取玩物,自己執持器皿,頻頻轉動視線,器物不舉不藏,這些問題屬於少保的職責。


天子若隨意呼喊歌唱,聲音不合樂律;在宴樂時歌詠不得其正,不知日月的時令節氣,不知先王的忌諱與大國的禁忌,不了解風雨雷電等災異的意義,這些問題屬於太史的職責。


4. 總結


此段進一步指出「少師、少傅、少保、太史」的職責:少師輔助天子在學業與文辭方面;少傅規範其日常行為與德度;少保矯正其生活習慣與起居細節;太史則負責曆法、禮忌與天象教育。天子若在這些方面失誤,必須由對應的輔官加以教導糾正。


啟示


天子教育需全面涵蓋:文學、德行、起居、禮儀、曆法。


君主若失於小節,也會動搖國本,故必須自幼受到嚴格規範。


分工明確的輔導體制,顯示古代重視「全人教育」的思想。


天子的個人修養與舉止,關乎天下治亂,不容忽視。





十三、


1. 原文


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終云爾。素誠繁成,謹為子孫,娶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婬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故曰: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名以其母,嗚呼!戒之哉!無養乳虎,將傷天下。故曰素成。


2. 注釋


1. 正其本,萬物理:根本端正,萬物自然條理分明。



2.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開始差錯極小,結果偏差卻極大。



3. 慎始:謹慎於開始。



4. 春秋之元:春秋的開端,象徵大事的開始。



5. 詩之關雎:《詩經》首篇《關雎》,講求正配之義。



6. 乾巛:《易經》乾卦與坤卦,代表天地之始。



7. 素誠繁成:從根本誠實,然後在繁盛中完成。



8. 娶妻嫁女:婚姻大事。



9. 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家庭世代皆有孝悌與德行。



10. 黨無不善:家族群體中沒有邪惡之人。



11. 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12. 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比喻善良血統自然承載仁義。



13. 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比喻惡劣血統自然帶來兇暴。



14. 名以其母:子女常因母而得名,喻母德影響深遠。



15. 乳虎:養育兇險之人,如養幼虎般終會為患。



16. 素成:從根本開始端正,使成就穩固。




3. 白話文


《易經》說:「根本端正,萬物才能有條理;若失去一絲一毫,將會偏差千里。」所以君子重視開始。春秋的開端、《詩經》的〈關雎〉、《禮記》的冠婚、《易經》的乾坤,都是教人謹慎開始、善始善終。


要從根本誠實、逐步完成,謹慎為子孫打基礎。娶妻嫁女,一定要選擇世代孝悌、有德行的家庭。如此,子孫必然慈孝,不敢放縱淫暴,家族皆為善人,三族相互扶持。因此說:鳳凰生來就有仁義的天性,虎狼生來就有兇暴的本質,二者本質不同。子女多受母親影響,所以要謹慎!不要養育如同幼虎般的惡質之人,否則將危害天下。這就是所謂「素成」的道理。


4. 總結


此段強調「慎始」的重要,指出教育與婚姻皆需從根本端正,因為微小的差錯會導致巨大的偏差。選擇配偶必須注重家世德行,否則惡質血脈將帶來禍患。


啟示


做事須謹慎於初始,因為細微之差會造成大錯。


婚姻關乎子孫世代,必須重視對方家族德行。


家教影響深遠,尤其母德更能影響後代。


培養善良血脈是治國安民的根基。





十四、


1. 原文


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縕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其律。太宰曰:滋味上某。」然后卜名。上無取於天,下無取於墬,中無取於名山通谷,無拂於鄉俗,是故君子名難知而易諱也;此所以養恩之道。


2. 注釋


1. 胎教之道:教化未出生胎兒的方法。



2. 玉板、金匱:珍貴器物,用於保存典籍,象徵重視。



3. 宗廟:祖廟,象徵傳之久遠,成為後世戒法。



4. 王后腹之:王后懷孕。



5. 宴室:專門安養孕婦的宮室。



6. 太史持銅:史官手持銅器,監察聲音。



7. 太宰持斗:宰相執斗器,掌管飲食。



8. 縕瑟:以瑟發聲,表達拒絕。



9. 不習:不合禮樂,不可學習。



10. 滋味非正味:食物不符合正當之味。



11. 聲中其律:哭聲合乎音律,象徵天性端正。



12. 滋味上某:指胎兒氣質所偏的口味。



13. 卜名:占卜後取名。



14. 上無取於天,下無取於墬,中無取於名山通谷:取名不可妄引天象、地理、山谷等。



15. 拂於鄉俗:違背風俗。



16. 名難知而易諱:好名字難得,卻容易避諱。



17. 養恩之道:培養恩德之法。




3. 白話文


胎教的方法,被刻寫在玉板上,收藏在金匱之中,置於宗廟,以作為後世的戒法。青史氏記載說:古代實行胎教,王后懷孕七個月,就搬入宴室。太史手持銅器站在門左,太宰持斗器站在門右。經過三個月,王后若想聽不合禮樂的聲音,太師就撫瑟奏聲,並說「不可以學」。若她想吃不正當的食物,太宰便倚著斗器說:「不敢用此來供奉王太子。」


等太子出生啼哭時,太師吹銅器說:「他的聲音合乎音律。」太宰則說:「他的口味偏向某類滋味。」然後才為之卜名。取名不可以高攀天象,不可以依附大地,不可以借用名山通谷,也不可違背鄉俗。因此,君子的名字往往難以知曉,卻容易避諱。這就是所謂養育恩德的方法。


4. 總結


此段闡述古代「胎教」制度,從王后懷孕起,周圍就有太史、太宰等官員約束其聲音與飲食,確保胎兒在正當環境中孕育;太子出生後更以聲音與味覺判定其天性,再卜名以定。此舉強調從胎兒、名字到教育,皆需合乎禮法與正道,為子孫德行奠基。


啟示


胎教重視「環境」與「正聲正味」,顯示德行教育要從最初開始。


名字不可妄取,需合於禮法、風俗,寓意深遠。


教育需自胎兒、嬰兒起步,重視細微之處,才能培養出仁義之人。


父母與環境的德行直接影響後代,應謹慎修身。





十五、


1. 原文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居則習禮文,行則鳴佩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在衡為鸞,在軾為和,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聲曰和,和則敬,此御之節也。上車以和鸞為節,下車以佩玉為度;上有雙衡,下有雙璜、衝牙、玭珠以納其間,琚瑀以雜之。行以采茨,趨以肆夏,步環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


2. 注釋


1. 外舍:專門的學舍,不與父母同居。



2. 小藝:基本技藝,如射御、書數等。



3. 小節:日常行為規矩。



4. 束髮:十五歲成年之禮。



5. 大學:進一步修習大道之所。



6. 佩玉:佩帶玉器,以聲音警醒自身。



7. 和鸞:車上的鈴飾,行動時發聲。



8. 衡、軾:車橫木與前橫木。



9. 璜、衝牙、玭珠、琚瑀:玉器飾物。



10. 采茨、肆夏:古代樂曲名。



11. 中規、中矩:行止合於圓規方矩,比喻合乎禮法。



12. 揖、揚:揖為拱手行禮,揚為退後揚手。




3. 白話文


古代人在八歲時搬到外舍學習,先學小技藝,養成小規矩。十五歲束髮,進入大學,學大道與大節。居家習禮儀文章,出行佩玉,行走玉鳴提醒,乘車聽和鸞之聲,因此不容邪心入。車橫木有鸞,軾上有和,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聲和則生敬,這是御車的節度。上車聽和鸞,下車聽佩玉;車有雙衡,下飾雙璜、衝牙、玭珠,間以琚瑀。行走奏《采茨》,快行奏《肆夏》,步伐合規,轉折合矩。前進行揖,後退揚手,然後玉聲鏘鳴。


4. 總結


此段說明古人自幼至長的教育制度,透過禮樂與器物養成德行,使人舉止中規中矩,不生邪念。


啟示


教育應循序漸進,由小節入大道。


器物與禮樂能輔助德行養成。


敬畏之心需日常細節養成。


行止合禮是人格端正的根本。





十六、


1. 原文


古之為路車也,蓋圓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軫方以象地,三十輻以象月。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視則睹鸞和之聲,側聽則觀四時之運,此巾車之道也。


2. 注釋


1. 路車:古代天子或貴族所乘的車。



2. 圓以象天:車蓋做成圓形,用以象徵天。



3. 二十八橑:車蓋上的二十八根肋木,比擬二十八宿星辰。



4. 軫方以象地:車後橫木為方形,用來象徵大地。



5. 三十輻以象月:車輪三十根輻條,比擬一月三十日。



6. 鸞和:車上懸掛的鈴鐸,行動時發出和聲。



7. 巾車:指裝飾典雅、禮制完備的車,象徵制度。




3. 白話文


古代製作路車,車蓋為圓形以象徵天,設二十八根肋木象徵列宿星辰,車軫為方形象徵大地,三十根輻條象徵一月三十日。抬頭可觀天文,低頭可察地理,向前可聽見鸞和之聲,側耳則感知四時運行,這就是巾車所包含的道理。


4. 總結


此段以車象徵天地日月星辰,說明古人將自然運行之理融入器物制度,使人乘車亦能感悟天地規律。


啟示


器物設計應含有教育與象徵意義。


行事當觀法天地,合乎自然之道。


禮制的根本在於導人心歸正,體悟天地。


日常所用器物能成為德行教育的工具。





十七、


1. 原文


周后妃任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


2. 注釋


1. 周后妃:指周朝王后的正妃。



2. 任成王於身:懷孕成王在自己身上。



3. 跂:踮腳或搖動不安。



4. 差:坐姿不正。



5. 倨:傲慢不恭的樣子。



6. 詈:辱罵、惡言。



7. 胎教:指孕婦以德行修身,以影響胎兒性情。




3. 白話文


周朝的王后懷著成王時,站立時不踮腳,坐下時不歪斜,獨處時不傲慢,即使憤怒也不罵人,這就叫做胎教。


4. 總結


此段強調王后以端莊、自持、平和的舉止來孕育成王,說明胎教的重要性。


啟示


胎教重在母親自身德行的修養。


舉止端正能潛移默化影響後代。


君子應從根本修身以教子孫。


孩子德性之培養,始於母親懷孕之時。





十八、


1. 原文


成王生,仁者養之,孝者襁之,四賢傍之。成王有知,而選太公為師,周公為傅,此前有與計,而後有與慮也。是以封泰山而禪梁甫,朝諸侯而一天下。猶此觀之,王左右不可不練也。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湯以殷王,紂以殷亡。闔廬以吳戰勝無敵,夫差以見禽於越。文公以晉國霸,而厲公以見殺於匠黎之宮。威王以齊強於天下,而簡公以弒於檀臺。穆公以顯名尊號,二世以刺於望夷之宮。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跡不等者,所任異也。


2. 注釋


1. 襁:用布包裹嬰兒。



2. 四賢:指輔佐在側的四位賢臣。



3. 太公:即太公望姜尚,為周室開國功臣。



4. 周公:即周公旦,成王之叔父,輔佐成王有大功。



5. 封泰山而禪梁甫:古代帝王祭天於泰山之頂,祭地於梁父之下,以示功德圓滿、受天命。



6. 朝諸侯而一天下:召集諸侯朝會,統一天下。



7. 左右不可不練:君王身邊親近之臣不可不謹慎選擇。



8. 闔廬:吳王闔閭,雄才大略,國勢強盛。



9. 夫差:吳王闔閭之子,驕縱失德,被越國打敗並俘獲。



10. 文公:指晉文公,春秋霸主之一。



11. 厲公:晉厲公,因暴虐而被弒於匠黎之宮。



12. 威王:齊威王,雄才大略,使齊國強盛。



13. 簡公:齊簡公,被大臣所弒於檀臺。



14. 穆公: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名望顯赫。



15. 二世:秦二世胡亥,殘暴無道,被弒於望夷宮。




3. 白話文


成王出生時,有仁德之人養育他,有孝順之人包裹他,四位賢臣守護在側。等到成王懂事後,選太公作為老師,周公作為輔導者,這樣前有可以與他謀劃的,後有可以為他思慮的。因此能在泰山舉行封禪之禮,在梁甫舉行祭地大典,召集諸侯朝見而統一天下。由此可見,君王身邊親近之臣不可以不謹慎選擇。

從前,禹因為善治而成為夏朝之王,桀因為無道而使夏朝滅亡;湯因為有德而成為殷王,紂因為殘暴而使殷亡;吳王闔閭雄才大略,戰勝天下無敵,而他的兒子夫差卻被越國俘獲;晉文公成為霸主,而晉厲公卻被弒於匠黎之宮;齊威王使齊國稱霸,而齊簡公卻被殺於檀臺;秦穆公獲得顯名尊號,而秦二世卻被刺於望夷宮。君王的地位相同,但功業和結局不同,原因在於他們所倚任的人不同。


4. 總結


此段以成王受教為例,強調「君王之成敗,在於左右之人」。歷史上禹、湯、闔閭、文公、威王、穆公等能成就霸業,是因為身邊有賢臣輔佐;而桀、紂、夫差、厲公、簡公、秦二世等則因親近奸邪而滅亡。


啟示


君王(領袖)必須謹慎選擇左右之臣。


成敗不僅在於自身,也在於所任用之人。


與賢者同行,國家得以昌盛;與奸人為伍,則危亡在即。


從歷史中觀察前事,可以作為後人的鏡鑑。





十九、


1. 原文


故成王處繈抱之中朝諸侯,周公用事也。武靈王五十而弒沙丘,任李兌也。齊桓公得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再為義王;失管仲,任豎刁、狄牙,身死不葬,而為天下笑。一人之身,榮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無忌,而削地復得。趙得藺相如,而秦不敢出。安陵任周瞻,而國人獨立。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復。齊有田單,襄王得其國。由是觀之,無賢佐俊仕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之有也。


2. 注釋


1. 繈抱:嬰兒在襁褓之中。



2. 周公用事:指周公旦攝政輔政。



3. 武靈王:趙武靈王,晚年任用李兌,最終被弒於沙丘宮。



4.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因得管仲輔佐而稱霸。



5.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多次會合諸侯,整頓天下秩序。



6. 義王:受尊崇為「義」之王。



7. 豎刁、狄牙:齊桓公死後所任奸臣,使其屍體不得安葬。



8. 公子無忌:即魏公子信陵君,能以賢名輔助國政。



9. 藺相如:趙國名臣,機智勇敢,使秦國不敢侵犯。



10. 安陵:戰國小國。



11. 周瞻:安陵國臣,能守國立義,使國雖小而不屈。



12. 申包胥:楚大夫,為救楚昭王奔走秦國,終使昭王復國。



13. 田單:齊國名將,以火牛陣復國。



14. 襄王:齊襄王,依靠田單而重新得國。



15. 安危繼絕:安定危亂,延續斷絕之國祀。




3. 白話文


成王還在襁褓中就能夠朝見諸侯,這是因為周公輔政。趙武靈王五十歲時死於沙丘,正因為任用了李兌。齊桓公因得到管仲輔佐,多次會合諸侯,整頓天下,被尊為義王;但失去管仲後,任用了豎刁與狄牙,結果自己死後屍體無人安葬,成為天下的笑柄。一個君主的榮辱,全都取決於他所任用的人。

魏國因有公子信陵君而能挽回削減的土地;趙國因有藺相如,秦國便不敢輕舉妄動;安陵國因有周瞻,雖小卻能堅守獨立;楚國因有申包胥,昭王得以回國復位;齊國因有田單,襄王重新奪回國家。由此可見,沒有賢臣俊士輔佐,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繼絕的,從來沒有過。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主成敗繫於用人」。歷史上凡是有賢臣佐助者,國家得以安定、君主得以成名;失去賢臣、倚任小人,則國破身亡。


啟示


君主必須慎擇輔臣,因榮辱興亡皆繫於此。


賢臣能救危亡、復國祀;奸佞則致國破、身敗名裂。


國小如安陵,尚能因賢臣而立足;國大如齊、楚、趙,失賢臣則同樣滅亡。


為政者若欲長久,必須「任人唯賢」。





二十、


1. 原文


是以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臣。得民心者民從之,有賢佐者士歸之。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從,湯去張網者之三面而二垂至,越王不頹舊冢而吳人服,以其前為慎於人也。


2. 注釋


1. 務大:追求國土疆域的廣大。



2. 務得民心:注重取得人民的信任與擁護。



3. 佐:輔佐君主的大臣。



4. 殷民從:殷商百姓歸附。



5. 炮烙之刑:殷紂王殘酷的酷刑,文王建議廢除。



6. 張網者之三面:四面張網,湯去其三面,留一面空,使禽獸能逃生。



7. 二垂至:表示天下人因其仁政而歸附。



8. 越王不頹舊冢:越王不毀壞吳國的祖先墳墓。



9. 慎於人:謹慎仁厚地對待人民。




3. 白話文


所以國家治理不在於疆域大,而在於能否得到民心;君主的輔佐不在於數量多,而在於能否得到賢臣。能夠獲得民心的,百姓就會追隨;能夠獲得賢臣的,士人就會歸附。周文王建議去掉殘酷的炮烙之刑,殷商的百姓因此歸附;商湯去掉張網的三面,留下一面,使動物能夠逃生,因此百姓因其仁德而來歸;越王不毀壞吳國的祖先墳墓,吳國人因此歸服,因為他們過去對待人民謹慎而仁厚。


4. 總結


此段強調,國家治理的關鍵不在疆域大小,而在於能否得民心;治國輔佐的重點不在數量,而在於能否得到真正的賢臣。仁政能感召百姓,仁德能使敵人歸心。


啟示


得民心者才能長治久安。


國家之盛衰,取決於是否用仁政。


輔臣貴在賢德,不在於數目多少。


君主應謹慎仁厚對待人民,方能服人。





二一、


1. 原文


故同聲則異而相應,意合則未見而相親,賢者立於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趨之也。何以知其然也?管仲者,桓公之讎也。鮑叔以為賢於己,而進之桓公,七十言說乃聽,遂使桓公除仇讎之心,而委之國政焉,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北走桓公,而無自危之心者,同聲於鮑也。


2. 注釋


1. 同聲則異而相應:聲音相同,即使不同處發出,也能互相呼應,比喻志同道合的人必然相互吸引。



2. 意合則未見而相親:心意契合,即使未曾相見,也能感到親近。



3. 本朝:朝廷。



4. 豪:豪傑、有影響力的人物。



5. 管仲者,桓公之讎也:管仲原是齊桓公的仇敵。



6. 鮑叔:鮑叔牙,齊國大夫,管仲的知己。



7. 七十言說乃聽:鮑叔多次陳說,約七十次,齊桓公才願意聽從。



8. 垂拱無事:形容君主無為而治,天下太平。



9. 同聲於鮑也:與鮑叔志同道合,所以管仲安心投奔齊桓公。




3. 白話文


因此,志同道合的人,即使在不同地方,也能互相呼應;心意相合的人,即使未曾相識,也能感到親近。當有賢人在朝廷,天下的豪傑就會紛紛趨向他。怎麼知道是這樣呢?管仲原本是齊桓公的仇敵,鮑叔卻認為他比自己更賢能,便把他推薦給桓公。桓公聽了鮑叔七十次的陳說才答應,於是放下仇怨,把國政交給管仲。結果桓公安然無為而能會合諸侯,這都是鮑叔的功勞。而管仲之所以能安心北走投奔桓公,毫無憂懼,正是因為與鮑叔志同道合。


4. 總結


此段說明賢者能吸引天下豪傑,志同道合者能化敵為友。鮑叔牙推舉管仲,成就齊桓公的霸業,顯示推賢任能的重要性。


啟示


志同道合能化解仇怨,促成合作。


君主應當聽從忠臣進賢之言。


賢人在朝,能吸引天下人才歸附。


推薦他人而不自私,方能成就大業。





二二、


1. 原文


衛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迷子瑕不肖而任事,史怅患之,數言蘧伯玉賢而不聽。病且死,謂其子曰:『我即死,治喪於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迷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而置屍於北堂,於我足矣。』靈公往弔,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靈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貴之,召迷子瑕而退,徙喪於堂,成禮而後去。衛國以治,史怅之力也。夫生進賢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屍諫,可謂忠不衰矣。


2. 注釋


1. 衛靈公:春秋時衛國國君。



2. 蘧伯玉:衛國賢臣。



3. 迷子瑕:衛國小人,不賢而被任用。



4. 史怅:衛國史官,忠臣。



5. 北堂:古代喪禮中不合禮制的偏堂。



6. 造然失容:神色慌張、惶愧失態。



7. 以屍諫:以死後遺體所處方式來表達勸諫之意。



8. 忠不衰:忠心至死不減。




3. 白話文


在衛靈公的時候,賢臣蘧伯玉卻沒有被任用,不肖的迷子瑕卻掌管政事。史怅為此憂心,多次進言推薦蘧伯玉,但靈公都不聽。後來史怅病重,臨死前告訴兒子:「我死後,將喪事辦在北堂。我活著的時候,既不能推舉蘧伯玉,也不能退掉迷子瑕,這就是沒有盡到匡正君主的責任。既然如此,死後也不配按正禮安葬,把我的屍體放在北堂就足夠了。」靈公來弔喪,詢問原因,他的兒子轉告了父親的遺言。靈公聽後驚慌失色,懊悔說:「我錯了!」立即召見蘧伯玉並加以重用,又罷免迷子瑕,並將史怅的喪事移到正堂,按禮完成後才離開。從此衛國得以治理好,這都是史怅的功勞。他生前力勸任用賢人、罷免小人,死後仍以遺體諫諍,真可謂忠心不衰。


4. 總結


此段強調忠臣以死諫君,終能改正國政。史怅雖死仍能匡正國君,顯示忠臣之志堅定不移。


啟示


君主若不用賢臣而任小人,國政必亂。


忠臣進諫要有堅持,不因不聽而放棄。


死後仍以遺體勸諫,體現極致忠誠。


賢臣在朝,國家得以安治。





二三、


1. 原文


紂殺王子比干,而箕子被髮陽狂,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以族從,自是之後,殷并於周,陳亡於楚,以其殺比干與泄冶,而失箕子與鄧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以齊至,於是舉兵而攻齊,棲閔王於莒。燕支地計眾,不與齊均也,然如所以能申意至於此者,由得士也。故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得賢者安存,失賢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2. 注釋


1. 紂:殷末暴君。



2. 王子比干:殷紂王的叔父,以直諫被殺。



3. 箕子:殷紂王的賢臣,因紂暴虐而佯裝瘋狂避禍。



4. 靈公:指陳靈公。



5. 泄冶:陳國的忠臣,因諫言被陳靈公所殺。



6. 鄧元:陳國賢士,因不滿陳靈公而率族出走。



7. 郭隗:燕昭王時的賢士,勸王廣納人才。



8. 鄒衍、樂毅:戰國時著名學者與名將,助燕昭王攻齊。



9. 棲閔王於莒:齊閔王被逐而逃至莒地。



10. 支地計眾:土地與人口的數量。



11. 申意:展現其志向與實力。




3. 白話文


殷紂王殺了忠臣比干,而箕子則披頭散髮,假裝瘋狂以避禍。陳靈公殺了忠臣泄冶,而鄧元則帶著族人離開陳國。從此之後,殷被周所滅,陳被楚所亡,這都是因為他們殺害比干與泄冶,卻失去了箕子與鄧元。相反地,燕昭王得到郭隗的輔佐,並延攬鄒衍與樂毅,因此得以出兵攻齊,迫使齊閔王逃到莒。雖然燕國在土地人口上不如齊國,但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戰果,正是因為得到了人才。由此可知,沒有永遠安定的國家,也沒有天生易於治理的百姓,能得到賢者則國家安存,失去賢者則危亡,自古至今,從未有例外。


4. 總結


此段強調國之存亡全繫於是否任用賢臣。殷、陳因殺忠臣而亡,燕因得賢士而強,足證人才為治國之根本。


啟示


殺害忠臣必致國亡。


得到賢士則能扭轉國勢。


國家安危不在大小強弱,而在是否用人得當。


自古至今,賢才都是國家興亡的關鍵。





二四、


1. 原文


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知惡古之危亡,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於卻走而求及於前人也。太公知之,故興微子之後,而封比干之墓,夫聖人之於當世存者乎,其不失可知也。


2. 注釋


1. 明鏡:比喻為能映照形象的工具。



2. 往古:過去的歷史。



3. 襲跡:效法、遵循前人遺跡。



4. 安存:安定生存。



5. 卻走而求及於前人:倒退著跑卻想追上前人,比喻方向錯誤,永遠不能達到目的。



6. 太公:姜太公,周的名臣。



7.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因諫紂不聽而去國,周滅商後封於宋。



8. 比干:殷紂王的忠臣,以直諫被殺,後人尊為忠烈。



9. 聖人之於當世存者乎:聖人對於當世仍在之事物的處置。




3. 白話文


明鏡是用來察看形貌的,古代的歷史則是用來認識當今的。如果知道古代國家滅亡的原因,卻不去效法它們得以安存的做法,那就好比倒退著跑卻想追上前人一樣,根本不可能。姜太公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興起微子的後裔,又為比干修墓祭祀。由此可見,聖人在當世對於該保存之事,必然不會有所遺失。


4. 總結


此段以明鏡與歷史為喻,強調歷史的警鑑作用,指出若不學習前人立國安存的經驗,終將重蹈覆轍。太公之舉正是聖人不失當世該存之義的明證。


啟示


歷史是現世的明鏡,應從中汲取教訓。


學習古人成功之道,比僅僅避開失敗更重要。


聖人能保存正道,表明治世之根本在於不忘忠賢。


不效法先賢,便如逆行追人,永無可能成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6會員
628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7
一、 1. 原文 殷為天子,三十餘世而周受之;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秦為天子,二世而亡。人惟非甚相遠也,何殷周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2. 注釋 1. 殷:商朝,亦稱殷,為天子之國。 2. 三十餘世:指約三十代君王。 3. 周受之:周朝
2025/09/17
一、 1. 原文 殷為天子,三十餘世而周受之;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秦為天子,二世而亡。人惟非甚相遠也,何殷周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2. 注釋 1. 殷:商朝,亦稱殷,為天子之國。 2. 三十餘世:指約三十代君王。 3. 周受之:周朝
2025/09/16
七、 1. 原文 七月: 秀雚葦。未秀則不為雚葦,秀然後為雚葦,故先言秀。 狸子肇肆。肇,始也。肆,遂也。言其始遂也。其或曰:肆殺也。 湟潦生苹。湟,下處也。有湟,然後有潦;有潦,而後有苹草也。 爽死。爽也者,猶疏也。 荓秀。荓也者,馬帚也。 漢案戶。漢也者,河也。案戶也者,
2025/09/16
七、 1. 原文 七月: 秀雚葦。未秀則不為雚葦,秀然後為雚葦,故先言秀。 狸子肇肆。肇,始也。肆,遂也。言其始遂也。其或曰:肆殺也。 湟潦生苹。湟,下處也。有湟,然後有潦;有潦,而後有苹草也。 爽死。爽也者,猶疏也。 荓秀。荓也者,馬帚也。 漢案戶。漢也者,河也。案戶也者,
2025/09/16
一、 1. 原文 正月: 啟蟄。言始發蟄也。 雁北鄉。先言雁而後言鄉者,何也?見雁而後數其鄉也。鄉者,何也?鄉其居也,雁以北方為居。何以謂之居?生且長焉爾。「九月遰鴻雁」,先言遰而後言鴻雁,何也?見遰而後數之,則鴻雁也。何不謂南鄉也?曰:非其居也,故不謂南鄉。記鴻雁之遰也,如不記其鄉
2025/09/16
一、 1. 原文 正月: 啟蟄。言始發蟄也。 雁北鄉。先言雁而後言鄉者,何也?見雁而後數其鄉也。鄉者,何也?鄉其居也,雁以北方為居。何以謂之居?生且長焉爾。「九月遰鴻雁」,先言遰而後言鴻雁,何也?見遰而後數之,則鴻雁也。何不謂南鄉也?曰:非其居也,故不謂南鄉。記鴻雁之遰也,如不記其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不死心神身歸土 財情名戀時轉無 解執鬆結己主宰 形有所忘德充符
Thumbnail
不死心神身歸土 財情名戀時轉無 解執鬆結己主宰 形有所忘德充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