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殷為天子,三十餘世而周受之;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秦為天子,二世而亡。人惟非甚相遠也,何殷周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2. 注釋
1. 殷:商朝,亦稱殷,為天子之國。
2. 三十餘世:指約三十代君王。
3. 周受之:周朝取代殷商,成為天子。
4. 秦為天子:指秦始皇建立秦朝,稱帝。
5. 二世而亡:僅二代君王便滅亡。
6. 人惟非甚相遠也:指人性相差不大。
7. 有道之長:因行王道,所以能長久。
8. 無道之暴:因施暴政,所以短命。
9. 其故可知也:其原因是明顯的。
3. 白話文
殷商作為天子之國,延續了三十多代,後來被周朝取代;周朝作為天子之國,也延續了三十多代,後來被秦朝取代;秦朝作為天子之國,只傳了兩代便滅亡。人性其實相差不大,為什麼殷周能因有道而長久,秦卻因無道而暴亡?其中的原因是可以知道的。
4. 總結
這段文字藉由殷、周、秦三朝的興衰對比,指出治國之道關乎存亡。殷周能長久,因為行仁政;秦朝速亡,因為施暴政。
啟示
王朝能否長治久安,在於是否施行仁政。
人性無大差別,制度與政治方式決定了國祚長短。
暴政雖能一時震懾,但必定速亡。
行道守德,才能確保國家穩固與延續。
二、
1. 原文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使士負之。有司參夙興端冕,見之南郊,見之天也。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故自為赤子時,教固以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順,此三公之職也。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2. 注釋
1. 舉之禮:古代王子出生時的舉重之禮,象徵承擔責任。
2. 士負之:由士人抱持太子,表示承擔國家之寄託。
3. 有司參:官員三人一組。
4. 夙興端冕:早起,盛服端冕。
5. 南郊:郊祭之地,祭天之所。
6. 過闕則下:經過宮門時要下車。
7. 過廟則趨:經過宗廟時要快步行走,以示恭敬。
8. 赤子:嬰兒。
9. 襁褓:嬰兒的包裹布。
10. 太保:輔佐太子以保其身。
11. 太傅:輔佐太子以成其德義。
12. 太師:教授太子以導其教化。
13. 三公:太保、太傅、太師之總稱。
14. 三少:少保、少傅、少師,職位低於三公,為上大夫。
15. 宴:陪伴、輔佐。
3. 白話文
古代的天子,太子一出生,便舉行舉重之禮,讓士人抱持太子。有司三人早起,盛裝戴冕,到南郊祭天,以此表示太子見天。經過宮門要下車,經過宗廟要快步走,這是孝子的道理。因此從嬰兒時期,就已經以禮教來實踐了。從前,周成王年幼,還在襁褓之中時,召公擔任太保,周公擔任太傅,太公望擔任太師。太保,保護其身體;太傅,輔助其德義;太師,引導其教化順從,這就是三公的職責。於是又設置三少,都是上大夫,稱為少保、少傅、少師,是專門陪伴太子的。
4. 總結
這段文字說明古代太子自出生便以禮教育養,強調王室子弟必須從幼時養成敬天孝親、守禮受教的品格。周成王在襁褓時便有三公與三少輔佐,體現王朝重視太子德行與教育。
啟示
教育應從幼時開始,禮儀與德行需及早養成。
君主之子必須敬天孝親,以成為合格的繼承人。
政治安定需有制度化的教育輔導體系。
有德之輔臣對太子成長極為重要。
三、
1. 原文
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也。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於是比選天下端士孝悌閑博有道術者,以輔翼之,使之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目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視右視,前後皆正人。夫習與正人居,不能不正也;猶生長於楚,不能不楚言也。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當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孔子曰:「少成若性,習貫之為常。」此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2. 注釋
1. 孩提:指幼兒時期。
2. 三公三少:太保、太傅、太師與少保、少傅、少師。
3. 孝仁禮義:四種基本德行。
4. 逐去邪人:驅逐不正之人。
5. 端士:正直之士。
6. 閑博:見識廣博。
7. 有道術:有德行與學識。
8. 輔翼:輔佐、扶持。
9. 目見正事:親眼看到正直之事。
10. 聞正言:耳聞正直之言。
11. 左視右視,前後皆正人:身邊所見全是正直之人。
12. 少成若性:少時養成的習慣,如同天性。
13. 習貫之為常:長久實踐,就成為日常常態。
14. 殷、周之所以長有道:商、周王朝得以長久施行王道的原因。
3. 白話文
因此在太子孩提時期,三公三少就以孝、仁、禮、義來引導教習。他們驅逐邪惡之人,不讓太子看到惡行。於是遍選天下正直之士、孝順友愛、學識廣博、有德行學術的人來輔佐,使他們與太子同住共行。於是太子便能親眼見到正事,耳中聽到正言,身體力行正道,左右前後所見都是正直之人。習慣與正直之人相處,就不能不端正;就像生長在楚地的人,不能不說楚語一樣。因此,選擇所嗜好的一定要先學習,才能合乎規範;選擇所喜樂的一定要先養成習慣,才能實行。孔子說:「年少時養成的習慣,如同天性;長久堅持,就會成為日常。」這就是殷商與周朝能長久施行王道的原因。
4. 總結
本文闡述太子教育必須自幼以孝、仁、禮、義為基礎,嚴格杜絕邪惡影響,並讓太子長期與正直之人為伍,使其耳濡目染,養成良好品德與習慣。
啟示
幼年教育極為重要,早期習慣影響一生。
身邊的人環境會直接塑造一個人的品格。
欲從事某事,必先學習並養成正確方法。
國家長治久安依靠德行教育與制度化養成。
四、
1. 原文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如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如民不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匱矣。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踰矣。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端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達其不及,則德智長而理道得矣。此五義者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學成治就,此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2. 注釋
1. 太子少長:太子年紀稍長。
2. 妃色:指男女之色,知性別之分。
3. 小學:指初等教育之學宮。
4. 東學:以仁為教化的學宮。
5. 南學:以信為教化的學宮。
6. 西學:以德為教化的學宮。
7. 北學:以爵為教化的學宮。
8. 太學:最高學府,學道修德之處。
9. 太傅:輔導太子的師長。
10. 不則:不合規矩。
11. 不及:才德不足。
12. 化輯:教化融洽。
13. 學成治就:學業完成則能成就政治。
3. 白話文
等到太子年紀稍長,懂得辨別男女的區別,就進入小學,小學就是初步學習的宮殿。學禮說:天子進入東學,以親情為根本而尊重仁德,則親疏有序,好像恩澤能相互及於人。天子進入南學,以年齒為次序而尊重信用,則長幼有別,好像人民不會互相欺誣。天子進入西學,以賢能為標準而尊重德行,則聖智的人居於位上,功業就不會匱乏。天子進入北學,以尊貴為準則而尊崇爵位,則貴賤有等,屬下也不會僭越。天子進入太學,向老師請問道理,退下來後再向太傅學習。太傅對於不守規則的要懲罰,對於不及之處要教導,這樣德行智慧才能日益增長,治理之道才能獲得。這五種教化既然在上位者完成,則百姓黎民自然能在下化育安輯。學業完成而政治成就,這就是殷周能夠長久有道的原因。
4. 總結
本段說明太子自小學至太學的學習制度,依次學習仁、信、德、爵,最後在太學修道,由師長督導,使德行與智慧並進。上位者教育有成,就能推及百姓,使天下和諧。
啟示
教育要循序漸進,從小到大依次培養品德。
君主修德是治國安民的根本。
師長的嚴格督導能使學子完善德才。
上有正教,下自然能和。
五、
1. 原文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有虧膳之宰。太子有過,史必書之。史之義,不得不書過,不書過則死。過書,而宰徹去膳。夫膳宰之義,不得不徹膳,不徹膳則死。於是有進膳之旍,有誹謗之木,有敢諫之奣,鼓史誦詩,工誦正諫,士傳民語;習與智長,故切而不攘;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周所以長有道也。
2. 注釋
1. 既冠成人:太子行冠禮,成年。
2. 保傅:指保護與輔導太子的師長。
3. 司過之史:記錄太子過失的史官。
4. 虧膳之宰:掌管膳食的官,藉撤膳以示譴責。
5. 旍:旗幟,表示進膳。
6. 誹謗之木:設立木牌,供人直言批評。
7. 敢諫之奣:設置鼓,讓人敢於敲擊進諫。
8. 鼓史:擊鼓的史官,用以引起注意。
9. 工:樂工,誦詩或直言規勸。
10. 士:士人,傳述民間言語。
11. 切而不攘:勸諫尖銳而不過分。
12. 中道若性:行於中道,好像出於本性。
13. 殷、周所以長有道:指殷、周二代能長久有道理。
3. 白話文
等到太子已經行冠禮成為成人,免除了保傅的嚴格看管,便有史官專門記錄他的過失,有宰官以撤去膳食來譴責他。太子若有過錯,史官必定記錄。史官的職責是不得不記過,若不記則要受死罪。過失一旦被記下,宰官便要撤去膳食。膳宰的職責是不得不撤膳,若不撤也要受死罪。於是設有進膳的旗幟,有立木供人直言批評,有設鼓讓人敢於進諫。擊鼓的史官誦詩規勸,樂工誦詩正諫,士人傳述民間語言。由於學習與智慧一同增長,所以勸諫雖然尖切卻不過分;由於教化與心性融合,所以行事合乎中道,好像自然的性情。這就是殷、周二代能長久保持有道的原因。
4. 總結
本段說明太子成年後,透過史官記過、宰官撤膳,以及設立公開諫言制度,讓太子在制度與群體的規勸中養成德性。教育、智慧與心性融合,使其行於中道,故殷周能長久有道。
啟示
領導者必須接受公開監督,方能端正行為。
制度應確保規勸無阻,避免權力失衡。
教化與心性融會,才能自然行於正道。
良好的監督與教育制度,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
六、
1. 原文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別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中鸞和,步中采茨,趨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於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嘗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食以禮,徹以樂,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減其膳,是天子不得為非也。
2. 注釋
1. 三代之禮:指夏、殷、周三代的禮制。
2. 春朝朝日:春季清晨祭拜太陽。
3. 秋暮夕月:秋季傍晚祭拜月亮。
4. 有別:表明天地陰陽、尊卑貴賤之分。
5. 坐國老:與國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同坐。
6. 執醬而親饋之:天子親自向國老奉食。
7. 有孝:表明尊敬長者、孝道之心。
8. 鸞和:一種樂舞曲名。
9. 采茨:舞步名。
10. 肆夏:樂曲名。
11. 有度:表明舉止合乎規範。
12. 庖廚:廚房,屠宰烹飪之所。
13. 長恩:延續恩澤。
14. 仁:仁愛之心。
15. 食以禮,徹以樂:進食依照禮節,撤膳依照音樂。
16. 失度:失去規範。
17. 史書之:史官記錄。
18. 工誦之:樂工誦讀譴責之辭。
19. 三公進而讀之:三公進言讀出。
20. 宰夫減其膳:膳宰減少天子膳食。
3. 白話文
三代的禮制中,天子在春天清晨祭拜太陽,在秋天傍晚祭拜月亮,用以彰顯陰陽有別、尊卑有分。春秋時節天子入學,與國中的德高長者同坐,親自執醬奉食,以彰顯孝道。天子行步依中規之舞《鸞和》,步伐合於舞《采茨》,快步則依《肆夏》,用以表明舉止合乎尺度。對於禽獸,看見其活著便不食用其死屍,聽見其聲音便不嘗其肉,因此遠離廚房,藉此延續恩澤,彰顯仁心。進餐依禮節,撤膳依音樂,若有失度,史官便記錄,樂工誦讀,三公上前讀出,膳宰減少膳食,使天子不能為非。
4. 總結
本段指出三代天子在禮樂制度中,透過祭祀、奉養國老、舞蹈行步、對待禽獸與飲食規範,來彰顯別、孝、度、仁,使君主行為有所約束。即便天子若失禮失度,史官、樂工、三公與膳宰皆可糾正,使其不能恣意妄為。
啟示
禮樂制度能規範君主,防止權力失度。
孝敬長者與尊重生命,皆為治國根本。
君主若能自守仁義,天下自然化成。
制度設計應使最高權力者也受到監督與約束。
七、
1. 原文
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導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絜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博聞強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殷周之前以長久者,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
2. 注釋
1. 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之堂。
2. 篤仁:敦厚仁愛。
3. 道慎:謹守大道,小心謹慎。
4. 道:此指「導」義,導正天子。
5. 充:充實、輔助。
6. 弼:輔弼,輔助而糾正過失。
7. 拂:糾正、矯正。
8. 承:承受、補助。
9. 中立:居中而立,象徵君位。
10. 四聖:周公、太公、召公、史佚。
11. 維:輔佐、支持。
12. 慮無失計:謀慮沒有錯誤。
13. 舉無過事:行事沒有過失。
3. 白話文
明堂之位說:敦厚仁愛又喜好學習,博聞而謹慎,當天子有疑問時能解答而不窮困的,稱為「道」;「道」就是引導天子走上正道的人,常立於前,就是周公。真誠果敢,能斷事,輔助善行而扶持正義的,稱為「充」;「充」就是充實天子志向的人,常立於左,就是太公。清廉正直,敢於糾正過失、規勸邪行的,稱為「弼」;「弼」就是矯正天子過錯的人,常立於右,就是召公。博聞強記,應答迅速善於對答的,稱為「承」;「承」就是承接天子遺忘的人,常立於後,就是史佚。因此成王居中聽政,有這四位聖賢輔佐,所以謀慮不會出錯,舉事不會有過。殷、周能夠長久,正是因為天子有這樣的輔翼。
4. 總結
本段闡述明堂四位輔臣的角色:周公為「道」引導天子、太公為「充」充實天子之志、召公為「弼」糾正天子之過、史佚為「承」補天子遺忘。四者分立前後左右,共同維護君王,使政事無失。
啟示
明君必須依靠賢臣輔佐,方能治國安邦。
輔臣分工有別,導正、充實、糾偏、補遺各有所長。
權力集中於君王,但制度設計使其常有四方監督。
治國之道不僅在君德,亦在群臣之和。
八、
1. 原文
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得也;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故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為計者謂之訞誣;其視殺人若芟草菅然。豈胡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習導非其治故也。
2. 注釋
1. 辭讓:謙遜辭讓之風。
2. 告得:告發以求得利。
3. 禮義:指仁禮與道義。
4. 刑罰:法律懲治手段。
5. 傅:教導、輔佐。
6. 獄:獄事,刑獄。
7. 斬劓:斬首與割鼻的酷刑。
8. 夷人三族:誅滅罪人親族三代。
9. 誹謗:責難君上之言。
10. 訞誣:妖言與誣陷,指深謀遠慮卻被斥為造謠。
11. 芟草菅然:如同割草一樣輕易。
12. 習導:平日所習所導。
13. 非其治:不是正道。
3. 白話文
到了秦朝卻不是這樣,他們的風俗本來就不崇尚謙讓,而崇尚的是告發取利;本來就不重視禮義,而崇尚的是刑罰。所以趙高輔導胡亥,教他習慣於刑獄,他所學習的,不是斬首割鼻之刑,就是誅滅三族的酷法。所以胡亥今日登位,明日就射殺人。忠誠規諫的,說是誹謗;深謀遠慮的,說是妖言誣陷。他看待殺人,就像割草一樣輕易。難道胡亥天性就邪惡嗎?只是因為他平日所學所受引導不是正道罷了。
4. 總結
本段指出秦亡的根本原因,在於風俗與教育皆尚刑罰、告密,而棄禮義謙讓。胡亥並非生性殘暴,而是因為從小受趙高誤導,只習於獄刑酷法,故致其暴行與國之速亡。
啟示
君主之德行取決於其教育與習慣,不可偏離禮義。
國家若崇尚刑罰告密而非仁義,則易生暴政。
少主若受奸臣誤導,必至於亡國。
治國之本在於良俗與正道,而非刑威苛政。
九、
1. 原文
鄙語曰:『不習為吏,如視已事。』又曰:『前車覆,後車誡。』夫殷周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如不能從,是不法聖知也。秦世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然而不辭者,是前車覆,而後車必覆也。夫存亡之敗,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
2. 注釋
1. 鄙語:民間俗語。
2. 不習為吏,如視已事:沒有學習過為官辦事,就好像看見已經做完的事,形容無法勝任。
3. 前車覆,後車誡:前面的車翻覆,後面的車當作警戒。
4. 已事:已經發生的事。
5. 聖知:聖人智慧。
6. 亟絕:迅速滅亡。
7. 轍跡:車轍痕跡,比喻前事遺跡。
8. 不辭:不以為戒,不避免。
9. 治亂之機:治理與混亂的關鍵。
3. 白話文
俗語說:「沒有學習過做官,就好像看見已經辦完的事一樣。」又說:「前車翻覆,後車就能以此為戒。」殷、周之所以能夠長久,從他們的歷史事蹟可以知道,但若不能效法,那就是不遵循聖人的智慧。秦朝之所以很快滅亡,從他們的痕跡已經可以看見,但若仍然不以為戒,那就是前車翻覆,後車也必然會再翻覆。國家存亡的成敗,政治治亂的關鍵,就在於此。
4. 總結
本段以俗語引申,指出殷周能長久是因為守道有法,而秦速亡是因為失道而苛政。歷史已提供明證,若後人仍不以為戒,必重蹈覆轍。
啟示
君主應效法聖人之道,學習歷史經驗。
亡國的教訓不可忽視,否則必致重蹈覆轍。
存亡治亂的關鍵在於能否以古為鑑。
歷史就是警鐘,能記取教訓者才能長治久安。
十、
1. 原文
天下之命懸於天子,天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心未疑而先教諭,則化易成也。夫開於道術,知義理之指則教之功也。若夫服習積貫,則左右已;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慾不異,及其長而成俗也,參數譯而不能相通,行雖有死不能相為者,教習然也。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左右正則天子正矣,天子正而天下定矣。書曰:『一人有慶,萬民賴之。』此時務也。
2. 注釋
1. 懸於天子:繫於天子身上,指天下安危全在天子。
2. 諭教:教化、訓誡。
3. 選左右:選擇親近的輔佐之人。
4. 心未疑而先教諭:在百姓心中還未生疑惑前,先行教化。
5. 道術:道理與學術。
6. 義理之指:義理的旨趣與指歸。
7. 服習積貫:習慣養成、積久根深。
8. 胡越:古代分居南北的民族,指風俗迥異之人。
9. 參數譯:多次翻譯,仍難相通。
10. 行雖有死不能相為:即便為共同目標赴死,也無法互相合作。
11. 一人有慶,萬民賴之:《尚書》語,指一人蒙福,萬民因之受益。
12. 時務:當前最重要的事務。
3. 白話文
天下的命運繫於天子一身,而天子行事的善惡關鍵在於及早施行教化與慎選左右輔佐之人。當百姓的心思尚未產生疑惑之前,就先加以教化,那麼教化的成效就容易實現。若能通曉道理學術,明白義理的指歸,就是教化的根本功夫。至於習俗養成的影響力,則在於左右親近之人。胡人與越人,本來生下時聲音相同,嗜好也不差別,但等到長大形成各自的風俗習慣,即使多次翻譯也難以互通,即便願意拼命也無法相互合作,這就是後天教習造成的差異。所以說,選擇輔佐之人與及早教化,是最急務。教化若成功,則左右輔佐端正;輔佐端正,則天子端正;天子端正,則天下安定。《尚書》說:「一人蒙受福慶,萬民因而受益。」這就是當今最重要的事務。
4. 總結
本段強調天下的安危繫於天子,天子成敗在於早期的教化與左右輔佐的選擇。人性本同,但因教育與習俗的差異,最終形成不同的文化與行為,這顯示教育的重要。天子若能教化得當,選人得正,則自身端正,天下自然安定。
啟示
領導者要及早教化,防患於未然。
選人用人至關重要,身邊親近之人影響深遠。
習俗與教育能改變人性,文化差異源於後天積習。
君主自身與輔佐若正直,則天下得以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