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體鍊魂】第一百十四回 水之惡-病-(十二)因意識而死
現代心理學與醫學承認:人在極端暗示與恐懼下,可能出現「自主神經系統崩潰」而最後導致死亡。
這類死亡被稱為voodoo death(巫毒之死),美國生理學家沃爾特.坎農(Walter Cannon)就曾發表過相關研究(1942),指出在某些原住民文化裡,人若相信自己被詛咒,真的會因強烈恐懼導致心臟與循環崩潰而死。其他心理性死亡的相關案例還有不少。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醫療記錄顯示,一些日本農村居民相信自己被狐憑(狐狸附身)或遭怨靈詛咒。患者會突然出現全身無力、拒絕進食,並持續說「我要死了」,往往數日內心臟衰竭,醫師找不到致命病因。
人類學田野調查記錄中,在澳洲原住民、太平洋島嶼文化裡,如果有人違反禁忌,被部落長老「宣布死亡」,那個人往往真的會在幾日或幾週內死去。死亡過程與「流血過多」或「重病」極相似:面色蒼白、體溫下降、血壓急速降低。
在二戰集中營、韓戰與越戰戰俘營也有這方面的紀錄。有些囚犯在絕望與持續恐懼中,突然「放棄求生」,幾天內死亡。
醫師稱之為「give-up-itis(放棄症候群)」。其特徵,先是先情緒麻木,拒絕飲食,接著身體迅速衰竭,最後心跳停止。這種死亡並非器質疾病,而是「失去求生意志」導致自主神經全面瓦解。
而現代醫院裡也有類似現象,是醫療情境中的「宣告性死亡」。
有患者在被錯誤告知「癌症末期」後,短期內就去世,即便病情還沒嚴重到致命程度。這被稱為 nocebo effect(反安慰劑效應)。醫師的話語本身,成了「致死的暗示」。
另還有種名為「心碎症候群」的實例病症。
心碎症候群,在醫學上的正式名稱是「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也稱為「壓力性心肌病變」(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
它是一種暫時性的心臟功能失調,其症狀與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極為相似,但成因與預後卻截然不同。
這是一個典型「身心交互影響」的疾病,完美地展示了劇烈的情緒或生理壓力如何直接衝擊心臟的健康。即強烈悲傷或恐懼引起「壓力性心肌病變」,心臟泵血功能急遽下降,患者可因「心理衝擊」猝死。
最明顯的是「配偶過世後幾日內死亡」的例子。
這種情況,在醫學與社會學上被稱為「鰥寡效應」(The Widowhood Effect),意指在配偶一方過世後,另一方的死亡風險在短期內顯著增加的現象。
有幾個較聞名的例子:
●強尼.凱什與瓊.卡特·凱什(Johnny Cash & June Carter Cash)美國鄉村音樂界的傳奇夫妻檔。
二OO三年五月十五日,妻子瓊因心臟手術併發症過世,享壽73歲。在瓊的葬禮上,年邁體衰的強尼仍堅持坐著輪椅出席。朋友們都說,瓊的離去奪走了他最後的生命意志。僅僅四個月後的九月十二日,強尼.凱什也因糖尿病併發症去世。許多人相信,是心碎加速了他的死亡。
●黛比.雷諾斯與凱莉.費雪(Debbie Reynolds & Carrie Fisher)好萊塢知名母女檔演員。(雖非夫妻,但其情感連結與事發過程是「心碎症候群」最典型的案例)
二O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飾演《星際大戰》莉亞公主的凱莉.費雪因心臟病發作過世,享壽60歲。僅僅一天之後,她的母親、傳奇演員黛比·雷諾斯在與兒子討論女兒的喪禮事宜時,疑似中風被緊急送醫,幾小時後便宣告不治,享壽84歲。據她的兒子回憶,母親的遺言是:「我好想念她……我想和凱莉在一起。」
●詹姆士.卡拉漢與奧黛麗.卡拉漢(James Callaghan & Audrey Callaghan)英國前首相與其夫人。
結婚六十七年的妻子奧黛麗於二OO五年三月十五日去世。僅僅十一天之後,詹姆士.卡拉漢本人也在他九十三歲生日(三月二十六日)的前夕與世長辭。兩人相繼離世的時間點,引起了英國社會廣泛的討論。
這些例子證明了,人類的情感,特別是愛與悲傷的意識狀態,確實擁有足以影響生死的強大力量。
以上這些案例並非迷信或無稽之談,而是有其生理學基礎的。
主要途徑有兩種:
●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死亡的「戰」與「逃」):
在極度的恐懼、憤怒或激動(例如:被告知親人驟逝、遭遇搶劫)的情境中,大腦杏仁核發出警報,觸發腎上腺大量分泌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如腎上腺素。
這股「壓力賀爾蒙風暴」會導致心臟肌肉細胞鈣離子超載,引發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如心室顫動),也使心臟血管劇烈收縮,心肌耗氧量暴增,可能導致類似心肌梗塞的狀況。
心臟功能在短時間內崩潰,導致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醫學上知名的「章魚壺心肌症」,又稱「心碎症候群」,就是典型例子。
●副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死亡的「僵」):
生理機制中的迷走神經(Vagus nerve)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其功能是讓身體「煞車」、平靜下來。
在某些情況下,即在極度恐懼後突然感到徹底的絕望、無助,「放棄」的心理狀態(Give-up-itis)的情境中,這種「煞車」會發力過猛,導致:心跳速率急遽下降,甚至心搏停止(Asystole)。
還會導致血壓驟降,腦部血流中斷,結果造成心臟直接「罷工」,停止跳動。
以上兩種生理機制,無論是哪一種途徑,心理的崩潰都觸發了真實的、致命的生理事件。
而上述內容也揭示:生命的終結,不僅可以由外來病原體或創傷決定,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由我們自己對生命的信念和意志來決定。
我們對自身的看法、對未來的預期、對事件的理解(統稱為「意識」),編織成了一個關於「我是誰」和「我的世界如何運作」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力量,則強大到足以改變我們的生理狀態。
意即,足以影響我們的「病」與「死」。
當個體堅信自己已被詛咒、必死無疑。例如,違反了某種神聖的部落禁忌後被巫師點名,沒多久就嗚呼哀哉。
當一個人失去所有求生意志、認為未來毫無希望時,即使沒有嚴重的器質性病變,也可能迅速走向死亡。例如在戰俘、絕症患者中觀察到類似現象。
而在前篇談到的多重人格(DID)案例中,看到幾個人格轉換便導致身體病癥「切換」的例子。
像是某個人格可能長期承受著嚴重的背痛或頭痛(有時與該人格所象徵的創傷記憶位置有關),而當切換到另一個人格時,疼痛會瞬間完全消失,彷彿從未存在過。
又或是一個人格可能對某種藥物有標準反應,而另一個人格可能表現出耐藥性,甚至出現過敏反應。
當然,在DID案例中,你不會看到一個人格有晚期肺癌的CT影像,而一切換後腫瘤就消失了。
但你極有可能看到一個人格血糖失控、急需胰島素,而切換到另一人格後,血糖水平在沒有額外藥物干預的情況下趨於穩定。
這並非疾病被「治癒」,而是疾病的「表達」被大腦的狀態瞬間重置了。
這是否間接證明了——意識可以致病,同樣也可以治病?
先打個問號,這部分需要謹慎些。
如果有思想不成熟的人認為調整意識就可以病症而拒絕就醫,延誤病情,這就不太妙了。
但如果是思想成熟的人,應該可以看見這個概念對於預防醫療的意義與價值。
不過,這方面資訊的定案須留待專業醫療人士謹慎地去解決與驗證,我們一般普羅大眾只能多多觀察自己身心靈的變化,慢慢覺察這個概念對自己生活是否有益。
然後,「因意識而病、因意識而死」這個概念,加上前面談到的範疇一到範疇六的致病因素,接下來,我想來說說,我自己所看見的疾病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