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十)意識與系統性因素觀點的病
前面的範疇一「生物性與生理因素」中談論了人類生物體與生理機能上的病,
在範疇二「心理性與情感因素」則討論了心理與情感如何去影響人類機體與生理而產生的病,在範疇三「社會性與環境因素」進一步擴大範圍說明了社會文化及環境訊息如何影響人類心理情感與生物體的生理機能而造成的病,
然後範疇四「行為性與生活方式因素」則回到人類自身行為與生活的方式對於環境、社會、文化及生態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又如何反饋回人類身體之上而形成的病。
從範疇一到範疇四,已經涵蓋了關於病的成因會有基本概念,也是醫療業界眾所公認的範疇。
然而,還是有許多難以解決的病症。
所以富有挑戰精神的開拓者進一步深入範疇五「靈性與存在性因素」,思索構成人類存在的深層資訊中,是否有當代醫療還沒有發掘出的未知領域,卻對人類致病因素影響深遠的奧秘。
然後,是範疇六:意識與系統性因素。是由整合性的觀點出發,統合前面五個範疇的整體性與系統觀點。即從整體和系統視角看,疾病有時是更大系統失衡的表現。
主要方面有:
●系統性動力與家庭系統 (Systemic Dynamics & Family Systems):家庭治療領域證實,個體的症狀(如一個孩子的厭食症)可能是維持病態家庭系統平衡的一種無意識嘗試。症狀承載了系統的功能。
●意識狀態與心身統一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 Mind-Body Unity):催眠、冥想、靜心狀態可以顯著影響生理過程(如心率、免疫反應、疼痛感知),證明了意識本身對身體的強大調控作用。創傷解離是一種意識的防禦性改變,但其本身成為問題。
從意識與系統性因素的視角來探討「病」,意味著我們必須超越單一的生物醫學定義,將其置於一個多層次、互相影響的網絡中加以理解。
病不僅是身體機能的失常,更是一種意識狀態的變化,以及系統間失衡的綜合表徵。
在意識層面,病首先是一種經驗。
它不只是醫生在檢驗報告上看到的數值異常,而是個體在感知、情緒、思維與自我認同上的轉變。
如果沒有意識的參與,「病」可能只是一堆生理數據的變化,而失去了其對個體生命的核心意義。
當人陷入病中,意識往往會被迫轉向內在,感受到身體的脆弱與限制,並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心理學與心身醫學指出,長期的情緒壓抑、創傷記憶或存在性焦慮,可能透過身體症狀顯現,成為一種「身體化」的訊號。
從這個角度看,病是意識與身體之間的對話,是潛意識將未解的衝突、壓力或渴望,轉化為可被感知的形式。
例如:
●「病」是受苦(Suffering)的主觀體驗:
▼痛覺與不適感:發燒、疼痛、疲憊、噁心等,這些都不是儀器上的數字,而是意識最直接的感受。同一個病毒感染,在不同人身上引起的「受苦」程度可能天差地別,這取決於個人的痛閾、情緒狀態和專注力。
▼情緒的擾動:生病會帶來恐懼、焦慮、憂鬱、無助感或憤怒。對於「為何是我生病?」的叩問,以及對未來的擔憂,這些都是意識層面的痛苦,其折磨有時甚至超過生理症狀本身。
●「病」是身心失衡的訊號:
▼身體的智慧:很多時候,「病」是身體透過意識發出的警報。像是長期的壓力(意識層面)可能導致胃潰瘍或免疫力下降(身體層面)。這時的「病」其實在提醒我們:生活方式、情緒管理或價值觀可能出現了需要被正視的問題。它逼迫我們停下腳步,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狀態。
▼安慰劑與反安慰劑效應(Placebo/Nocebo Effect):這是最能體現意識的力量的例子。一個人對治療的「信念」與「期望」(意識活動),可以直接影響到身體的生理反應,促進或阻礙康復。這證明了意識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治療或致病因素。
●「病」是對生命意義的重新建構:
▼存在的叩問:一場大病,往往會打破我們原有的日常生活軌道,迫使我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死亡、以及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許多人在病中或病後,價值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疾病的敘事(Illness Narrative):每一個病人心中,都有一套關於自己疾病的故事。他是如何理解這個病的?他將其歸因於什麼?他認為這個病對他的人生意味著什麼?這個「故事」會深刻影響他的應對方式與康復歷程。將疾病視為「挑戰」或「敵人」,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心理與生理反應。
總結來說,在意識層面,「病」是一種內在的、主觀的、充滿意義的生命經驗。它關乎受苦、失衡、警示與意義的追尋。
然而,病並非只屬於個體,它同時是系統性因素的產物。
從系統性因素來看,「病」不再僅僅是個體內部的問題,而是個體與其所處的巨大網絡互動不良的結果。這個網絡包含了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等各種系統。
人類生活在多重系統之中——生理、心理、社會、文化與生態——這些系統彼此交織,形成一個複雜的網絡。
當其中任何一層出現長期失衡,便可能引發病的發生。
像是社會不平等與資源分配不均,會影響人們獲取醫療與健康資源的能力;文化中的疾病污名,可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環境污染與氣候變遷,則直接改變了疾病的流行模式與身體的適應能力。
這些系統性壓力不僅影響身體,也滲透到意識層面,塑造人們對病的理解與應對方式。
如更具體的劃分,可分作以下系統:
●社會與環境系統:
▼物理環境:一個人是否生病,可能取決於他呼吸的空氣品質(空污)、喝的水是否乾淨(水源污染)、居住的社區是否安全、工作環境是否存在危害(化學暴露、過勞)。這些都不是個人能完全掌控的。
▼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這是最顯著的系統性因素之一。貧窮會導致營養不良、居住環境惡劣、教育水平低下(缺乏健康知識)、以及更大的生活壓力。富裕階層則有更多資源獲取健康的食物、安全的住所和優質的醫療服務。因此,「病」在社會階層中的分佈是不平等的。
●經濟與政治系統:
▼醫療保健系統的可及性:一個國家的健保政策、醫療資源的分佈、保險制度,直接決定了人民能否在生病時獲得及時且有效的治療。住在偏鄉地區的人,可能因為「醫療系統」的鞭長莫及而小病拖成大病。
▼勞動政策:工時過長、缺乏休假保障、職場壓力巨大,這些都是經濟與勞動系統施加在個體上的壓力,長期下來會系統性地「製造」出病人(例如:過勞、憂鬱症、心血管疾病)。
●人際與家庭系統:
▼家庭動力:一個充滿衝突、壓力或冷漠的家庭,會持續對成員造成心理壓力,增加罹患身心疾病的風險。相反,一個有愛、有支持的家庭,則是重要的「健康緩衝區」。
▼社會支持網絡:朋友、社群的支持對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社會孤立本身就是一個致病因子,它會增加憂鬱、焦慮甚至死亡的風險。
●文化系統:
▼文化對疾病的定義:什麼樣的狀態被定義為「病」,本身就受到文化的影響。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可能被視為一種與神靈溝通的能力,但在現代精神醫學中則可能被診斷為思覺失調。
▼飲食與生活習慣:不同文化的飲食習慣(如高油高鹽的地中海飲食 vs. 傳統亞洲飲食)、對運動的態度、飲酒文化等,都系統性地影響著該文化群體的好發疾病類型。
●生態系統 (Ecosystems):
▼人體內的微生態:我們的腸道、皮膚和呼吸道都存在著複雜的微生物菌叢(Microbiome),這本身就是一個微型生態系。這個內部生態的失衡(例如,因濫用抗生素、不健康的飲食),會直接導致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人畜共通疾病的浮現:人類對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如森林砍伐)、野生動物貿易、工業化農業,都增加了病毒從動物宿主跨物種傳播給人類的機會。COVID-19、禽流感、伊波拉等,都是整個生態系統被擾動後,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巨大衝擊。
▼環境毒物的生物累積(Bioaccumulation):工業廢料中的重金屬、塑膠微粒、農藥等污染物,會進入土壤和水源,透過食物鏈不斷累積。位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最終會將這些毒素攝入體內,導致癌症、內分泌失調及神經系統損傷等慢性病。
▼氣候變遷與疾病模式的改變:全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熱浪、洪水、乾旱)頻發,直接造成人命傷亡與心理創傷。同時,溫度的升高也改變了病媒(如蚊子、蜱蟲)的地理分佈,使得登革熱、茲卡病毒、萊姆病等傳染病的威脅擴散到新的地區。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一個健康的、多樣化的生態系統能提供乾淨的空氣、水源和穩定的氣候,這些是人類健康的基石。當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就會減弱,不僅影響我們的生存資源,也可能破壞病原體與其宿主之間的自然平衡,增加疾病爆發的風險。
上述的這些內容,在前面範疇一到範疇五的探討中,應該可見到許多似曾相識的資訊,例如生態靈性與環境倫理的學科、環境毒素與氣候面向的學科,以及社會學、文化病理學、醫療人類學方面的資訊,均是研究人類意識與環境系統交互影響下會各有什麼變化的系統整合性觀點。
而從整合的觀點來看,病是一種「系統回饋」。
「意識」與「系統性因素」並非彼此獨立,而是緊密互動的。
它提醒我們,個體與環境、意識與社會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相互依存關係。
當病出現時,它既是警訊,也是契機——警示我們某些層面的平衡已被打破,同時也為我們提供重新調整與轉化的可能。
若我們僅將病視為需要被消除的敵人,便可能錯過它所承載的訊息;但若能從意識與系統的雙重視野去理解,病便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與自身、他人及世界的關係狀態。
舉例來說:
一個處於高壓經濟系統(系統因素)下的低收入工人,長期感受到焦慮與無力感(意識層面)。這種慢性的壓力導致他的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最終引發了身體的疾病(生物層面)。由於醫療系統的可及性差(系統因素),他無法獲得良好治療,這又加深了他的絕望感(意識層面),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要真正理解和處理「病」,我們不能只用手術刀切除病變的組織,或只用藥物去改變生理指標。我們必須同時去:
●傾聽與理解病人意識層面的痛苦、信念與故事。
●檢視與改善造成疾病的社會、環境與經濟等系統性根源。
這樣的視角,才能讓我們從「治標」走向「治本」,從僅僅「治療疾病」(curing the disease)邁向真正「療癒全人」(healing the person)。
也才能理解,所謂人類的「病」,是一種什麼層次的存在。
然後,雖然想來做個總結,但重新回顧全文後則發覺,關於「意識」,有個例子似乎還是得拿出來說說。
這是關於解離性身份障礙(DID,俗稱多重人格)所帶來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