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 Roche × 89bio(pegozafermin)與 Pharmacyclics × Ibrutinib(Imbruvica) 為例,看大型藥廠 M&A 的「想像力定價」

- 歡迎加入我們的 “100+醫藥菁英 專屬圈”:https://vocus.cc/salon/Drugnews
- 或是加入我們的會員 Line 群組: https://forms.gle/HHYUKrsLh7DcGmqTA
- 擁有由 醫藥博士團隊 提供最領先的 醫藥健康知識、商業投資分析、市場趨勢判斷。
- 此外,我們會員們都可免費參與我們每月舉辦的線下 100+醫藥菁英 交流聚會!
筆者團隊這些天研究了幾遍研報,再看今天這場收購,我們會問一個問題:**現在收購外面的 biotech,真的能回本嗎?**或者說,**跨國藥廠(MNC)**們佈局 M&A,只是以盈利為唯一目的嗎?
熟悉「Robert W. Duggan」的應該都知道他的成名手筆是操盤 Pharmacyclics 並賣掉。當時核心資產是 Ibrutinib(Imbruvica,BTK 抑制劑)。其在 2014 年的銷售額為 4.92 億美元、淨利 8,600 萬美元。2015 年,交易達成,AbbVie 以 約 210 億美元的總對價收購了 Pharmacyclics(交易公告價值約 210–208 億美元),其中現金約 124 億美元,餘額以股票/結構性對價完成,並延續與 Johnson & Johnson / Janssen 的全球分工。
- Robert W. Duggan——美國知名生技投資人、Pharmacyclics 前執行長(2008–2015)。他最著名的一筆操作是把主打 BTK 抑制劑 Ibrutinib(Imbruvica) 的 Pharmacyclics 在 2015 年以約 210 億美元賣給 AbbVie;這樁「高溢價」交易讓他此後多次在生技股(如 Summit Therapeutics、Pulse Biosciences 等)進出與任職,風格強勢、敢於重倉押注臨床資產。

那麼這筆錢隨著 Ibrutinib 的銷售,收回來了嗎?到 2024 年,以公開口徑追蹤,Imbruvica 的年銷售已顯著下滑(競品擠壓+適應症版圖變化),而 2019–2021 前後的全球峰值也不若最初憧憬。若以讀者文中口徑來看,「淨現金流入合計 124 億美元涵蓋了當時 124 億現金支出,但距總價 208 億仍有不小差距」,加上 美國核心專利約 2027 年到期(專利崖逼近),想完全「帳面回本」並不輕鬆;更現實的是,BTK 抑制劑市場此刻早已「卷成麻花」。換句話說,明星級標的照樣可能難以全額回本,尤其當競品格局改寫、專利牆鬆動、支付端壓力同時發生時。
此外,我們再看看 3 倍 PS(Price-to-Sales) 的相對估值法。當時(約 2015 年)若以 Ibrutinib 的預期高峰 75 億美元估算,3×PS ≈ 225 億美元,與實際收購價 208 億差距不大;但事後回看,若實際峰值只有 54 億美元,3×PS ≈ 162 億美元,那當年的收購等於接近 4×PS,屬於「情緒頂部溢價」的典型。重點不是 3×PS 是否「對」,而是:PS 本身就是情境假設的投影,它把當期敘事(市場份額、適應症擴張、競品時間表)折成「當下價格」,但未來敘事若改寫,PS 就會失真。
連 Ibrutinib 這種當時的明星交易都很難回本,那其它收購呢?其實真正收購後能完全回本的,鳳毛麟角。更多時候是「低於預期銷售曲線」才是常態。研發撰寫人最後的結論是:整體來看,尖峰折現(peak-sales DCF)的估價方案,往往反映的是「交易當期的情緒」,而不是未來的現實。這句話對今天看 Roche × 89bio 也依然成立。
客觀情況如此,MNC 收購想回本真的是摸彩券。大部分時候的巨額 deal 其實都是回不了本的。
但是身為 MNC,能因此就不去收購了嗎?不能啊!
這又與美元週期有關。大部分的 MNC 都儲備著大量的美元現金。當 聯準會(Fed)進入降息循環、現金貼現價值下滑,且資本成本(WACC)趨降時,M&A 的相對吸引力就會上升,你會看到收購數量在降息初中段往往增加。同時,CVR(或有價值權)成為常見結構:買方把「最樂觀的里程碑」放到事後支付,把尾端風險與估值想像包在一起,讓賣方與買方共享不確定性。Roche 這次對 89bio 就是典型:14.5 美元現金 + 6 美元 CVR,既鎖定資產、又把部分「想像力」延後結算。

估值與結構要點(把「情緒」與「風險」拆開)
1)為什麼 Roche 願意為 pegozafermin 付「貴價」?
因為 FGF21 軸在 肝臟—心代之間有多點擊中:肝脂下降(HFF%)—胰島素阻抗改善—三酸甘油酯下降—炎症與纖維化標誌向好。pegozafermin 經 glycoPEGylation 工程化後,半衰期延長、受體藕合效率提升,可支援 QW/Q2W 的慢病管理節奏;ENLIVEN(2b) 在 F2–F3 族群的雙主終點(纖維化改善且不惡化/MASH 解析且不惡化)達標,ENLIGHTEN(3 期) 正在走 F2–F3/F4 代償雙路徑;ENTRIGUE → ENTRUST(SHTG 3 期) 則把心代端的「可轉化性」補齊。就資產結構看,這是一個能跨適應症、跨器官、跨支付線的平台型藥物敘事。
2)回本不回本,取決於什麼?
不只取決於峰值銷售,還取決於:專利壽命與官司風險、競品時間表(同機制與異機制)、支付端議價與進入速度、地區性滲透差、生產成本與放量彈性、安全性事件尾風險、以及利率—匯率這些資本市場變量。Ibrutinib 的案例提醒我們:當情境假設改寫,「當年合理」的 PS 也會變得昂貴。
3)CVR 的意義
CVR 讓買方把「最樂觀的未來」延後支付,把「風險與想像」對齊到臨床里程碑或監管事件之後,亦給賣方一個「若成功則追加」的紅利。Roche × 89bio 的 $14.5 + $6 結構,就是典型「先拿下資產主導權,再用里程碑校準估值」的做法。
4)週期與節奏
降息週期使資本成本下探,而美元循環影響跨國公司資金調度;這時候,外延式增長(M&A)常常比內生成長更快被股市「看見」,特別是遇到大題材交集(肥胖—肝臟—心腎代謝)時,「敘事溢價」會先於現金流反映在股價上。89bio 公告當天的飆漲就是例證。
而收購的目的不一定是為了賺多少錢。當然能賺錢最好;有些是為了前置卡位某個領域(例如近兩年多家大藥廠在小核酸、心腎代謝、肥胖—肝臟軸線的拼圖),有些是現金太多、需要把資產「故事化」,公司的市值彈性才會被市場重新估值。BioNTech 因疫苗而成為「現金暴發戶」後,投資與收購的「外延式管線」就是一種市值管理的選項;Roche 併 89bio,則把 pegozafermin 在 MASH(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 與 SHTG(Severe Hypertriglyceridemia) 的雙線可證據化,植入自家 CRM(cardio-renal-metabolic) 戰略,搭配過去兩年在**肥胖管線(如 Zealand、Carmot 等)**的資源堆疊,讓「跨器官代謝敘事」更完整。
永遠記住,現金躺在資產負債表上,1 億美元對市值的貢獻只有 1 億;但如果用 1 億去平價收購一條「今天值 1 億、明年有資料讀出」的管線,它可能因為臨床數據觸發的貝他而在價值—敘事兩端共振,讓同一筆現金轉化為更大的市值彈性。至於以後賺錢是不是一定能回本?誰管這麼多。股市最重要的是預期與想像:未來繼續收未來、收有想像力的未來,把里程碑與故事密度堆疊起來,市值管理自然有戲。

併購動機速讀(給決策者的 6 行)
參考資料:
- 公開資料&各公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