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工程的奇妙化學反應
我的職業生涯始於一個看似意外的組合:醫學影像與資訊工程。
在多年的跨領域工作中,我逐漸體悟到一個深刻的認知差異:醫學思維比較類似一個網狀的思維,必須見樹又見林通盤思考,像一台望遠鏡;但工程思考比較類似用顯微鏡觀察一棵樹,將每個細節都搞懂。
感謝我當時的老師帶著我,讓我每週參與醫院周會,向臨床醫師分享最新的影像處理技術。那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翻譯」工作正在訓練我一項珍貴的能力——在望遠鏡視角與顯微鏡視角之間靈活切換的跨領域溝通能力。
兩種思維模式的深度解析
醫師在診斷時,需要運用「望遠鏡思維」:整合病史、症狀、檢驗結果、影像資料,甚至考慮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社會背景,形成一個完整的診斷網絡。他們關心的是診斷準確性,但這種準確性建立在對全局的掌握上。
相對地,工程師更傾向於「顯微鏡思維」:深入分析演算法的每一行代碼、優化每一個參數、確保每個模組的精確運作。他們在意的是技術細節的完美實現,追求在特定領域內的極致表現。
而我需要在兩者之間建立橋梁,這要求我必須同時具備這兩種思維模式。這個經歷讓我意識到,未來的世界需要的不是單一領域的專家,而是能夠跨界整合的思考者。
職場實戰中的雙重視角價值
這種經驗在我後來的職業生涯中反覆顯現其價值。
在電子公司擔任顧問期間,我完成了基於平行運算的電腦斷層掃描影像重建演算法。這個項目的成功,不僅來自技術能力,更來自於我能夠理解醫療需求並轉化為工程解決方案。
當醫師告訴我他們需要「更清晰的影像」時,我知道這不只是技術指標的提升,而是關乎診斷準確性和患者安全的重大議題。我需要用望遠鏡思維理解醫療情境的複雜性,同時用顯微鏡思維確保演算法的精確實現。
在外商醫療器材公司時,我領導專案團隊,從資料查找、臨床需求調查到市場調查,最終成功立項。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開發,而是如何讓不同背景的人理解彼此的需求與限制。
醫師會說:「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快速準確診斷的系統。」工程師會問:「準確率要達到多少?處理時間的上限是什麼?」市場人員會關心:「成本控制在什麼範圍?競爭優勢在哪裡?」
作為跨界的我,我需要在這些不同的語言和思維模式之間進行翻譯,確保每個人都能理解項目的全貌。
到了知名科技公司,我負責3D視覺檢測、外觀瑕疵檢測等項目。這些看似與醫學毫無關聯的工作,卻因為我的醫學背景而獲得了獨特的解決思路。
醫學影像處理中的雜訊抑制技術,完美適用於工業檢測中的干擾排除;診斷準確性的要求,讓我對檢測系統的可靠性有著更嚴格的標準。更重要的是,醫學訓練中培養的系統性思考能力,讓我能夠從整個生產流程的角度來設計檢測方案。
跨界能力vs傳統專業化的思辨
這些年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急速變化的時代,單一領域的專業化已經不足以應對複雜的現實問題。
傳統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就像是一把專業的手術刀,在特定領域內非常銳利,但面對跨領域的挑戰時卻顯得力不從心。而跨界思維培養出來的能力,更像是一個多功能工具包,雖然在單一功能上可能不如專業工具,但在解決複雜問題時卻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管理團隊中的視角切換挑戰
在我管理團隊的經驗中,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碩士學歷的工程師,在技術能力上毫無問題,但在與客戶溝通、跨部門協調、或是理解商業需求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
用我之前提到的比喻來說,這些優秀的工程師擁有精良的「顯微鏡」,能夠將技術細節看得非常清楚,但卻缺乏「望遠鏡」視角,無法掌握全局圖景。他們的理解能力實際上是沒問題的,穿越回古代,他們絕對可以坐上管理者的位置。但在現代複雜的商業環境下,僅有顯微鏡視角是不夠的。
反過來說,我也見過一些管理者具備良好的「望遠鏡思維」,能夠統籌全局、理解商業邏輯,但在面對技術細節時卻力不從心,無法深入理解專業領域的複雜性。
雙重視角的實踐智慧
現代職場真正需要的,是能夠在望遠鏡與顯微鏡之間靈活切換的人才。當需要制定策略時,他們能夠站在高處俯瞰全局;當需要解決具體問題時,他們又能夠深入細節,一探究竟。
舉例來說,當我在醫療器材公司開發AI影像分割技術時,純粹的資訊工程師可能會專注於演算法的準確性和運算效率,而純粹的醫療專家可能會強調診斷的可靠性和臨床適用性。但作為跨界的我,能夠同時考慮技術可行性、醫療需求、法規要求和商業價值,這種全局觀正是現代社會最稀缺的能力。
這個體悟不僅影響了我的職業發展,也深深影響了我對人才培養的思考,特別是後來成為父親後,我開始反思如何培養下一代的跨界思維能力。
醫學思維教會我用望遠鏡看世界:見樹又見林,理解系統性的複雜關聯,培養全局觀和同理心。工程思考教會我用顯微鏡觀察細節:深入分析每個環節,追求精確和完美,培養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真正的智慧,在於知道什麼時候該用望遠鏡,什麼時候該用顯微鏡,以及如何在兩者之間靈活切換。